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田里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灌水] 抛一个闲聊话题:知青

[复制链接]
31#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2-6-26 08: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32#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2-6-26 08: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33#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2-6-26 08: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lao90286 发表于 2012-6-26 08:48
怎么可能呢?

为什么不可能?有可能这老师下岗了,需要帮助啊,有可能这老师也是科学家呢?皆有可能。
34#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2-6-26 09: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场运动的结局是悲惨的:

     
——经济上得不偿失。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的落后和农场效益低下,固然存在科技落后的因素,但不是主要的,更不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主要症结在于利益机制缺失。知识青年虽然付出了辛勤汗水甚至是健康和生命,但他们的劳动成果难以抵补他们个人、国家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如,西双版纳知青付出十年辛劳,以血汗甚至生命在边疆开辟出大片橡胶林,要打破“北纬20度以北不能种橡胶”的“神话”,结果80年代以来,他们种下的橡胶树已死亡90%,有些农场的死亡率达100%。云南农垦战线在丢掉知青包袱之后仅仅一年,就从上年亏损一千八百万元一跃变为当年赢利四千一百万元。从城镇劳动力就业的角度看,上山下乡高潮之后的知青大返城,不但使美好的初衷化为泡影,而且加剧了就业安置上的困难。国家和企事业单位支出的经费达300多亿元,千百万知识青年的家长和部分地区的农民也因此加重了负担。有人概括了四个不满意,即: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国家不满意。

     
——知识青年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除了少数条件较好的青年点以外,多数下乡青年在艰苦的环境下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很多青年落下了终身不愈的疾病或残疾,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云南勐捧农场八分场五队的64名上海知青中,贫血者竟达43人,约占70%。黑龙江兵团因工伤事故死亡553人;内蒙古兵团发生事故928起,死126人亡,伤756人;广州兵团死亡210人;云南兵团死亡297人;上海市川沙县分配到一个团的知识青年,三年内非正常死亡29人,其中被打死6人,自杀3人……

   
——接受再教育的知识青年受到部分“老师”的令人发指的迫害。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捆绑吊打知识青年的手段有25种之多,有的被活活打死,仅一师就批斗知青727人。奸污女知青的罪恶现象非常普遍。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兵团发案365起;内蒙古兵团发案247起;云南兵团发案139起;广州兵团发案193起。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女知青被奸污的实际数量肯定远远高于发案数量。散住在农村受社队两级干部各种迫害的可能少一些或轻微一些,但是更难查处,有的可能永远石沉大海。

   
——相当一部分知识青年的火热理想化为灰飞,转向彷徨、迷茫甚至堕落。知识青年打着红旗,唱着革命歌曲,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踌躇满志地奔赴农村和边疆,但他们的崇高理想很快被残酷的现实击碎。绝大多数人千方百计地寻求升学、参军、回城的门路,还有些人设法逃避“改造”。黑龙江兵团长期在外两万余人;独立二团1969年接收北京军队子女240名,1970年走掉204名,其中104名任何手续都不要。广州兵团外逃港澳28人,未遂284人。知识青年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的案例时有发生,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仅云南兵团第三师,直接或间接参与过走私活动的知青人数就超过万人,约占总人数三分之一,有的营、团超过半数以上。知识青年的婚恋生活充满苦涩。云南兵团某农场有知青9000余人,到1978年10月,登记结婚只有415人,非婚同居达7000多人,非婚生子200百多个,1979年2月至5月,离婚300余人,弃子女无数。勐腊农场知青离婚1000多对,弃(送)子女达数百个。面对这些令人心酸的事实,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责怪在那样一种环境下苦苦挣扎的青年人,但也无法理解“青春无悔”的口号。

   
——兴起了“走后门”的不正之风。“走后门”,古往今来都难以避免,但真正成风,似乎始于知青安置。那年代,大学中专招生的唯一渠道是从工农兵中推荐,军队征兵、工厂招工的主要来源也是知识青年。为了脱离苦海,知青和他们的家长使出浑身解数寻求返城就业的门路,“走后门”成为难以绕开的渠道。有关部门统计,云南兵团十几万知青中,曾有县团级以上干部子女一万人左右(约占总数6%——7%),而到1974年,这部分知青占总数不到1%,即千人左右;到了1978年知青大罢工前夕,这个比例已经接近零,即不到100人,而知青总数还有10万余人。1972年到1976年,历届推荐学员中,干部子女和后门学员约占总数的70%,有的名牌院校和重点专业高达90%左右。

    ——一代青年失去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生成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长远的危害。

35#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2-6-26 09: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国粹所在,妙不可言。”

36#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2-6-26 09: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科学家 发表于 2012-6-26 09:29
看完田市长抛出的话题——知青,尤其是66层楼以后,早已经泪流满面,联想着我那已经逝去的亲二姐,作为千万 ...

不会忘记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孩子幸福就好。不日,又有新的USTCER产生,又有新的科学家来了,这就是我们和论坛需要珍惜的幸福时光。
37#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2-6-26 09: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科学家 发表于 2012-6-26 09:51
幸运的知青是少数的,大多数知青是社会变革中被价值低估而牺牲掉的一代。
1 过早地被结束了学业,遣放到一 ...


是的,前几年说的“40、50”人员大多数由当年知青组成,如果子女成器还好些。
38#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2-6-26 15: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知青之歌
  词曲:任毅(南京市五中知青集体词曲)  
 
   蓝蓝的天上,   
   白云在飞翔,  
 美丽的扬子江畔,  
 是可爱的南京古城,  
 我的家乡。  
 啊,彩虹般的大桥,  
 横跨了长江,  
 雄伟的钟山脚下,
 是我可爱的家乡。  
 告别了妈妈,  
 再见吧家乡,  
 金色的学生时代,  
 已伴随着青春史册,  
 一去不复返。  
 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
 曲折又漫长.
 生活的脚印,
 深浅在偏僻的异乡。  
 跟着太阳出,  
 伴着月亮归,  
 沉重地修理地球,  
 是光荣神圣的天职,我的命运。  
 啊,用我的双手绣红了地球, 
 绣红了宇宙,  
 幸福的明天,
 相信吧, 一定会到来。  
 告别了你呀,  
 亲爱的姑娘,  
 揩干了你的泪水,  
 洗掉心中忧愁,  
 洗掉悲伤。  
 啊,心中的人儿告别去远方,
 离开了家乡,  
 爱情的星辰永远放射光芒。  
 寂寞的往情,  
 何处无知音,  
 昔日的友情,  
 而今各奔前程,  
 各自一方。  
 啊,别离的情景历历在目,  
 怎能不伤心,  
 相逢奔向那自由之路。
39#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2-6-26 15: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1969年夏收之际,任毅所在公社的知青中普遍弥漫着一种下乡后的失望情绪。  
 全公社的知青经常跑到任毅的知青点来聚会,知青们情绪都很低沉,感到前途渺茫。当时知青中有不少人在弹吉它。吉它在“文革”中是资产阶级的标志,不少家庭因惧怕抄家,纷纷将吉它卖掉。任毅等人的吉它都是在旧货商店买到的,价钱便宜,质量却不错。1969年夏天,由于普遍的失落感,在知青点弹吉它的人又逐渐多了起来,知青们甚至把这里称为“吉它之乡”。
  在1969年5月下旬的一个晚上,知青们又挤在任毅的小草房里,搜肠刮肚地把会唱的歌轮番唱了一遍。唱完之后,大家仍然觉得心里空虚,这时,任毅的一个朋友唐又龙忽然站起来对任毅说:“工人有工人的歌,农民有农民的歌,任毅,你就写一首我们知青的歌吧。”   他的话对任毅触动极大。当晚任毅抱着吉它谱写了《我的家乡》,整整写了一夜。在第二天天色发亮的时候,这首歌终于完成了。他在歌谱上写下了演唱要求:“深沉、缓慢、思念家乡的。”然后,又注明———南京市五中集体词曲。  

     《我的家乡》一歌作出后当即被人拿去传抄,以惊人的速度在知青中间流传开来。夏收之后,任毅在回南京的轮船上听到有人唱这首歌,于是他走过去,故意问:“你们唱的是什么?”那些人很不屑地回答他:“看你的样子像是知青,怎么连这首歌都不知道,这叫《知青之歌》!”  
    当初他写这首歌时并不敢称《知青之歌》,因为这里既没有豪情壮志,也没有宏大理想,它只是表达了知青的一种思乡情绪,表达了知青作为一种非工、非农、非军、非学的特殊阶层强烈的失落感。这种情绪在当时是绝对不允许公开表现的,只允许歌颂上山下乡,甚至只允许表达欢乐。任毅这首歌之所以受欢迎,正是因为它以一种忧郁的调子表达了人的真实情绪和处境。  
    1970年5月,任毅被南京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以反革命罪判处死刑;当年6月,南京市革委会同意对任毅的死刑处理意见,报到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审批。不出意外的话,这位才刚刚22岁的南京小伙子,生命就要永远停留在这个青春岁数上了。   
    任毅的命运中,遇到了贵人。任毅是很久以后才知道,这位"贵人"就是许世友将军。当时许世友是江苏省革委会的主任,他在审阅任毅的判决书时,发现一个娃子仅凭一首歌就被判死刑,也太没道理了。将军的如椽之笔"改批"了任毅的命运--最后他被判刑十年,为了这首仅仅240字的歌曲,他付出了每字坐牢14天的代价,这是比歌曲更感伤、更忧郁、更无奈的"喜事"。  
 任毅现在好好地活着,他是一位由死而生的幸运儿。尽管看见掌控一个人死生命运的"权力能见度"是后来的事,但活着总是好事;至于什么叫做"后怕",那只有他一个人睡前睡后、梦里梦外细细咀嚼去了
40#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2-6-28 08: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年网事 发表于 2012-6-27 11:51
市长你现在还会唱这首歌吗?

【伪公告】如果现在还去唱那歌,可能我也要疯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6-8 21:10 , Processed in 1.63015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