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8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中国科学报】陆夕云:做科研,何苦之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DDBE 发表于 2020-1-14 09:1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2019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新增院士139人,他们在数千万中国科技工作者中脱颖而出。《中国科学报》今起开设“走近新院士”栏目,讲述新晋院士的人生经历,探访其学术成就,使广大读者对顶尖科学家多一分了解,对科学家精神有更多认识和体悟。

人物简介

陆夕云,1963年出生于江苏泰州,流体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湍流模型理论和数值模拟、游动和飞行的生物运动力学、界面流动和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本报记者 陈欢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有一面“院士墙”:严济慈、钱临照、郭永怀、钱学森……从1958年建校以来,40余位两院院士曾在这里工作或学习过。

不久前,这面墙上又多了一个名字——2019年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教授陆夕云。

“只要不出差一定在办公室,只要在办公室一定亮灯到11点”是学生对他的印象。

不少人曾问:陆老师,搞科研这么辛苦呀?陆夕云一头雾水:做科研,何苦之有?

“教育之乡”走出的院士

江苏省泰州市,有“教育之乡”的美誉,常住人口400余万,2019年一下新晋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学部陆夕云和常进。

陆夕云是其所在梁徐中学历史上第二位院士——前辈杨元喜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杨两家相距仅两公里。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非常崇尚读书。”陆夕云告诉《中国科学报》。

在陆夕云上学时,这所在他描述中“很小的农村中学”,每年约有150名毕业生。“简约但不简单”,1977年恢复高考时,该中学的本科录取率超过了当地重点中学。这给初中生陆夕云很大的激励。

在他看来,梁徐中学高考成绩出色并不奇怪:“小地方也有大人才,‘文革’期间的农村中学积累了一批好老师。”其中就有一位对陆夕云影响颇深的物理老师——陆桂荣。这位民办教师因家庭成分不好没有上成大学,但他讲课却不局限于高中课本,还教授了大学《普通物理》的许多内容,令陆夕云大开眼界。

1981年高考,面对一道电路题,陆夕云没有用中学物理的方法,而是采用了《普通物理》的方法更便捷地解题。走出考场的他有点忐忑,直到成绩下发,才放下心来:物理满分。

回忆起老师陆桂荣,陆夕云除了尊敬,还很崇拜:“他水平非常高,人文功底也很强,讲古诗很有水平;而且对学生全心全意,完全是不求回报的奉献。”

1980年暑假,陆夕云去南京亲戚家玩,顺路参观了南京航空学院,立刻被“研究飞机为什么能上天”的专业吸引。在南京新华书店,他买了一本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对科学愈加好奇。

对于备战高考,陆夕云没有留下特别的印象,只记得当时读书农活两不误,其间还曾跟两个同学一起给生产队两三百亩农田打农药。

1981年,陆夕云顺利进入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气动力学系,就此同流体力学结缘。

“深陷”旋涡动力学

1985年,陆夕云自认这是他人生中最关键的一年。

进入大学后,他早上六七点起床,晚上十点多睡觉,除了上课就在自习,一个宿舍7名同学,几乎人人如此。刻苦的学习使陆夕云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1985年,他以全系排名第一的成绩毕业,成为全校唯一一名保送到外校——中国科大读研的学生,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流体力学家童秉纲。

当时的中国科大是全国理工科分数线最高的高校。回忆往事,陆夕云感慨:“感谢系主任杨岞生先生,把我推荐给了童先生,让我从此走上了科研道路。”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是童秉纲留给陆夕云最大的精神财富。

研究生阶段,陆夕云就在童秉纲带领下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进入学科中最前沿的课题领域。以此为基础的博士论文被北京大学教授是勋刚评价说:其中一个章节就足以构成一篇博士论文。

如今的陆夕云,深耕精研旋涡动力学三十余载,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仅在领域内的顶级刊物——英国《流体力学》杂志上就发表论文30多篇,是国内最早登上该期刊封面文章的学者。

谈起旋涡,陆夕云滔滔不绝:旋涡是水和空气流动最基本的形态,例如人在说话时,嘴巴周围的空气流动就能形成看不见摸不着的旋涡,台风、龙卷风则是破坏力强大的旋涡。旋涡常被比喻为流体运动的肌腱,不论是自然界的鱼、鸟,还是人造的舰艇、飞机,其运动性能都与旋涡流动息息相关。

要厘清这其中的奥妙,除了兴趣驱动,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决心。“做科研像跑马拉松,不能突击,得靠日积月累、锲而不舍。”陆夕云常这样教育学生。

他自己也是如此,40年前那名被“飞机为什么能上天”吸引的少年,如今的研究成果可用于解决飞行器高速飞行中的诸多问题。

被学生点赞的老师

随着白色粉笔的移动,一条流畅的曲线出现在黑板上,这条曲线不断变化,越来越复杂,形成一个优美精致的旋涡。粉笔还未停下,课堂上便有人发出了“哇”的赞叹声。

这是陆夕云《流体力学基础》课上的一幕,此时的他正在为学生演示圆柱绕流。

“我是被陆老师的课吸引,研究生才选择学流体力学的。”博士生赵志晔告诉《中国科学报》。

大三时,在这门课上,他知道了湍流是七个千禧年大奖难题之一;了解到具有百年历史的旋涡动力学至今仍是热门方向;明白了再复杂的物理现象都是由简单过程叠加而成……大四他便进入了陆夕云实验室。

对于这门一年80学时的本科生课程,陆夕云用“很喜欢上”来形容,原因有二。

第一,要给学生讲明白,自己首先要对知识体系融会贯通、了然于胸;第二,专业基础课不是为教而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来传承科学精神。

“中国科大的学生今后大部分会从事科研,希望通过讲课让他们了解到科研并非高不可攀,而是高楼大厦平地起,从基础概念起步。”陆夕云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陆夕云上课的情景留在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心中。博士生王文江对陆夕云的评价是“学问深厚,引经据典,能把难懂理论背后的物理本质讲明白”。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陆夕云实验室的组会对本科生开放。每周一晚7点的组会,他坚持了15年,即使在外地开会,也会赶高铁傍晚回到学校,给学生们一个“惊喜”。

在王文江眼中,陆夕云“平时聊起来没有距离感,生活上容易打成一片,科研上非常严谨,糊弄不来”。论文的字体不对、符号用错、公式格式不对都会被他一眼看出。

陆夕云的“仪式感”体现在实验室每年拍一张合影的习惯。如今,他的个人主页上已有14张合影。但是要想一下找到陆夕云却不容易,他在照片中的位置时而在旁边,时而在后排,很少出现在“C位”。

“童先生总说‘道德文章’,道德在前、文章在后,做人做学问都很重要。希望我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获得广义上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科研能力。进入社会后,能写好自己的道德文章。”陆夕云说。


《中国科学报》 (2020-01-10 第1版 要闻)

[color=rgb(255, 102, 0) !important]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434675.shtm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闲庭漫步 发表于 2020-1-15 07:40:33 | 只看该作者
这就叫乐此不疲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一口一乐 发表于 2020-2-27 08:42: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喜欢,热爱,执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云开月明 发表于 2020-2-28 09:00:39 | 只看该作者
道德文章,道德在前、文章在后,做人做学问都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向阳花 发表于 2020-2-28 10:02:27 | 只看该作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5-25 03:39 , Processed in 1.3153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