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大宋水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0年中国科大各省市录取分数线汇总

[复制链接]
221#
jm0734 发表于 2010-7-17 13:56:10 | 只看该作者
科大今年在安徽确实失策,不知道搞什么扩招那么多,河南估计是老师有承诺。毕竟也就降低了3分,考虑到河南考生绝对数目还是说得过去,安徽河南这两地方科大得声誉在那里不是那么容易被颠覆得,来年做好工作就是了。
222#
来看看 发表于 2010-7-17 14:09:56 | 只看该作者
chaka,
考生和家长也不是傻子。
他们报考时会参考往年的录取线,另外他们心中对高校也有个值与不值这个分数的价值评价。
假设今年复旦爆冷到620多分,考生肯定觉得这分远低于复旦的价值,明年反而会更踊跃报考复旦,造成大年。
假设今年复旦黑马到660多分超清华,考生不会觉得复旦档次超清华,大多会觉得不值这么多分,来年反而会谨慎报考,导致小年。

所以,仅仅分数线上下几分的差距,绝不会严重影响一所大学在某地的声誉。
真正要稳定、长期地提高科大的生源质量,就要在声誉、毕业生出路方面不断提升。
科大地理位置不利、大学排名不高,只有在声誉和毕业生出路上建立非常大的绝对优势,才有希望在生源上稳压对手。
223#
mph2008 发表于 2010-7-17 14:39:24 | 只看该作者
能够稳住当前的状况,不被复交拉得过大,偶尔还能小胜,在与人浙南的交锋中占据上风,以合肥地理位置,也算是不错了。问题就是这种状况能够稳定下来不再继续下滑吗
224#
jm0734 发表于 2010-7-17 14:47:38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是可以的,看看科大的保送生现在稳做第5而且与复旦上交的差距较小,与浙大,南大差距较大。
另外现在的分数线与招生计划这些都有猫腻,比如上交今年在安徽怎么就招27个?往年都是50甚至还多,鬼知道为了维护录取线做了什么手脚。
科大目前的生源定在第5这个目标是合理的也是应该能实现的、
225#
来看看 发表于 2010-7-17 14:52:16 | 只看该作者
上海交大为了在分数线上咬住复旦,在很多省份都不追加计划。
例如,在河南这样的生源大省,上交只招了50人,一个计划都不追加。
在安徽,上交只招了27人,也是一个计划都不追加。
因为一旦追加一个计划,上交的录取线就要低于复旦了。

河南考生高达95万!在这样的生源大省,科大录取到的635分以上考生都是相当优秀的。
为了2、3分的面子问题,而损失优质生源大省的优秀生源,很不合算。
226#
jm0734 发表于 2010-7-17 14:52:49 | 只看该作者
最差的情况也不会比南大差,这个可以肯定的说。
227#
pan 发表于 2010-7-17 14:54:12 | 只看该作者
最近看到对各地招生人数多少的议论较多,我想对于科大较科学的招生计划分配方法,应该是通过各地录取的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情况做一个对比,好的地方适当增加计划,否则适当减少,最终理想的是各地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达到一个相同的统计水平.这样才能使成才几率最大化.对于科大来说做这个统计应该是很容易的事.

    美国各大学愿意招科大学生不也是这个原因吗?
228#
少年网事 发表于 2010-7-17 15:22:0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不要为科大排第七、第八犯愁。一定要看科大出来的学生怎么样!今天孩子中学会餐,都是一个班主任带出的学生,去交大密西根学院的今年在国内考研了(家里学费花十多万),去科大的今年全奖去美国了。我们家长都是有头脑的人。
229#
责任与义务 发表于 2010-7-17 15:47:55 | 只看该作者
来看看分析得透彻、明白。
各省公布的高考志愿投档线与各省当年政策有关。
例如我省一直实行志愿优先,今年南京大学在我省的招生计划26个,1:1达线27人,提档线分539,而我省一本线536分。以此来衡量南京大学的水平,还不让南大痛苦坏了!要知道南大可是中国C9联盟成员啊。
再来看看去年的情况,我省一本线547分,同济大学尽然在一本线上没有提档分。谁又能否认同济大学不是985里的名校?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中科大在各省的提档线,其中也有可能是中科大招生老师经考察后确认的优秀考生,只是高考时发挥得不佳,考分不高而已。故我们得充分肯定中科大的招生老师的成绩,当然也要认同那些助招家长的功劳!
有可能录取结果出来后,所谓提档线的考分与倒数第二的分数就相差很大,与录取的第一名的分差就更大了。也许其中还包含着更多例如“江苏理科状元的志愿--中科大地球物理专业”这样的好消息呢。所以在录取最终结果出来之前,我们不能太气妥,更不能悲观。
回顾今年从4月中旬至前一阶段的那么多热心的中科大家长在各省的助招,颇有点像中科大校歌中所说“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高峰要高过无穷,红旗要红过九重”的气概,真令人振奋!
230#
风铃草 发表于 2010-7-17 16:48:34 | 只看该作者
转自《中科大招生论坛》
先转一篇文章:
                                 宪法禁止京沪大学歧视河南考生www.jyb.cn 2010年01月21日  作者:杨世建   来源:法制日报   近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北大教授:京沪大学涉嫌歧视山东河南考生》的报道,引发了网民的热议,又一次将大学招生公平问题推向社会舆论的中心。作为河南人,我对文章揭示的问题深有体会。综观网上观点,多数网民认为,京、沪大学在河南的录取线远远高于在京、沪两地的录取线,涉嫌歧视河南考生;但也有网民认为,由于京、沪两地与河南高考试卷及计分标准不同,仅凭京、沪大学在河南录取线比京、沪两地高就认为歧视了河南考生,让人难以信服。
  京、沪大学是否歧视了河南考生?在我看来,由于京、沪两地与河南省采用的不是同一份高考试卷,高考标准分不相同,试卷的难度系数也不一样,京、沪大学在河南的录取线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京、沪两地录取线,所以录取分数线高低并不能与招生歧视直接画等号。京、沪大学是否歧视了河南考生,要看京、沪大学是否保证了河南考生与京、沪考生的录取机会平等。根据宪法平等原则:京、沪大学必须保障河南考生与京、沪考生的录取机会平等,不能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进行差别对待。然而,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北京考生上北京重点大学的机会是河南考生的60余倍,上海考生上上海重点大学的机会是河南考生的近200倍。京、沪两地考生与河南考生在录取机会上存在如此巨大差别,京、沪大学有义务向社会公布其理由。但是,迄今为止,京、沪大学尚未对此作出实质性回应。在京、沪大学不能提供宪法和法律许可的正当理由情况下,网民有充分理由断定京、沪大学歧视河南考生。京、沪大学对河南的招生歧视已经给河南考生及河南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恶果。
  首先,招生歧视增加河南考生高考压力,加剧复读问题。由于历史原因,知名高校多集中在京、沪,而京、沪大学招生指标又是如此分配的。这一方面造成河南考生上京沪大学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京沪大学分给河南的招生指标是一定的,因而无论如何努力、无论如何优秀,总会有一部分优秀的河南考生不能被京、沪大学录取,而京、沪地区考生却能以低几十分,甚至几百分的成绩上重点大学,对比之下,河南考生心理自然不平衡,于是,复读问题自然产生。据《大河网》2009年8月11日报道:河南是复读第一大省,每年有近30万考生选择复读。河南某高中竟然在一个教学班内安排了256名复读生,被网民称为“史上最牛的复读班”。复读在给学校带来巨大非法利益的同时,挤压了有限的教育资源,恶化了教育环境,更滋长了教育腐败。
  其次,招生歧视摧残河南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行。河南考生多,名校指标少,再加上目前的就业环境,很多家长和学生评价学校的标准是“北清率(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率)”,致使河南学校从小学到高中都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转,高考分数成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唯一追求,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河南省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分别是:小学生每日约10小时,初中生每日约14小时,高中生约16个小时。残酷的高考竞争,不仅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一再证明:公平带来的是和谐,而歧视则危及社会稳定。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传播者,应该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履行其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如果说目前京、沪大学歧视河南考生是招生制度造成的,那么,通过改革招生制度,还河南考生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则是京、沪大学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定义务。(杨世建)
今年只有中国科技大学为了河南95万辛辛学子的“十年寒窗”, 大幅度增加招生计划,充分体现了科大为国为民勇于担责的精神----因为你的名字里面有“中国”。




收藏 分享 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6-16 02:47 , Processed in 1.3805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