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8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中国基础教育减负学习西方 盲目不可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秋枫 发表于 2013-8-31 17:1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基础教育减负学习西方 盲目不可取
减负政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公共基础教育资源的提供减少了,孩子享受到的教育就越来越同家庭财富挂钩。而当“减负令”导致公共教育资源投入越来越少时,小孩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社会阶层固化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其实,中国教育的问题主要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还是比较完善的,盲目减负实不可取。
  教育部22日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在这个被媒体喻为“史上最严”的减负新规中,“不留作业”、“不举行考试”、“取消百分制”……等直指中国传统基础教育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等争议。但是却换来家长忧、学校怨、孩子不以为然的尴尬反响。

教育部出台《小学生减负十条》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特色。而“双基”成就非一日之功,它是中国基础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结果。具体表现为通过富于严密逻辑的教材、良好教学节奏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科知识传授,并重视对学生在学业领域中问题解决技能的培训。从而以最短的时间和最高的效率,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虽然是到美国攻读的博士学位。但他是在中国读完了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硕士研究生。谈到中国的基础教育,他认为自己的成就得益于中国系统的基础教育和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形成的扎实基根,并多次强调,中国的基础教育水平不比美国人差,甚至要多出很多。
  中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之强,处处得以体现。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夺冠、获奖;高科技领域中,占有计算机垄断地位的美国微软、苹果等公司的程序编写员,有相当比例是中国人,并在这一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人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与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良好训练是分不开的。中国基础教育注重知识选择上的基础性、基本性和范例性,注重知识组织上的逻辑性与教育过程上的系统性,遵循人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得到良好的思维训练,从小就锤炼了中国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能力。
  日本和中国一样,同属偏重智育国家,加之两国相近的东方文化传统,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经历对我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日本文部省曾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模仿西方“放羊”教育,提出“宽松”学习(具体的措施与中国如今的“减负令”大同小异),以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然而,这些“减负”措施在实施初期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产生了负面效应,造成日本中小学生的“学力低下”,教育质量下降。据当时的民间机构调查显示,日本三分之一的大学都必须对经历“宽松”学习的大学新生进行高中数学、理科的补习。另据日本文部省称,日本因不能正常进行授课而需进行补习或个别补习的大学几乎占半数。创新能力是建立在现有所积累的基础知识和思考方法之上的。二战战败后,日本百废待兴,正是需要扎实的基础教育来提高学生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从而为各行业输送更多基础人才。“宽松”学习却将日本学生的学习时间(课内和课外)减少到只是新加坡、韩国的一半,还不如美国,在38个国家中倒数第9位,同时又严重削减教学科目,培养出的不会读、不会写、不会算的学生,又何谈“创新”能力?
  教育肩负着多重任务。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还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如果任由以财富为基础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继续发展,必然会出现社会阶层固化,社会上升空间被压缩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社会阶层固化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自古以来,教育都是加大社会流动性的重要手段,为普通人实现社会上升提供了可能。很多历史故事讲的也是,穷人家的孩子通过寒窗苦读金榜题名、光耀门楣。
  而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却似乎对这种经验之谈发起了挑战。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公共基础教育资源投入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据测算,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占全社会教育支出的比例为86%,全世界平均在80%左右,2005年我国仅为46%。本来就资源稀缺,配置还不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越来越大。我国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责任,但总体而言,地方政府推进均衡的举措,主要为“盘活”现有资源,包括建名校集团、名校帮扶薄弱校,以及中考名额分配等,导致我国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状况改观不大。
  “减负令”作为教育部颁布的行政命令,规范的是学校行为,比如要求学校限制学生的在校时间,减少家庭作业,规定学校不得强迫学生参加假期补习等等。这让学校的教育大纲变得容易了,但升学的门槛没有变,导致原来的校内竞争变成了校园外的竞争。减负只减了学校负担,却增加了孩子和家长的负担。
  因为减负政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公共基础教育资源的提供减少了,孩子享受到的教育就越来越同家庭财富挂钩。孩子的课余时间越多,对家长的财力要求也就越高。对于处于社会上层,家庭经济状况优渥的小孩,堤内损失堤外补,当公共基础教育资源投入减少时,他们可以通过培优教育(相对于公共基础教育,含金量更高)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包括一些培养兴趣和特长的课程学习,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形势。据媒体报道北京初中生“一对一”教学的价码已经飙升至每小时250元,这样的价格是普通工薪家庭难以承担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子女总支出的76.1%,占家庭总支出的35.1%,占家庭总收入的30.1%。可见,子女教育费用已成为中国普通家庭的重要负担。在一些地方,城市家庭的教育支出压力已经不亚于买房,教育、医疗和住房消费,对于成为居民生活的“三座大山”。对于处于社会下层、经济环境较差的家庭,压力更大。中华民族有着重教重学的优良传统、“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的文化内核、“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却在这些经济状况不佳的父母身上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他们怀着“小孩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走向上层”的朴素愿望,“什么都可以缓一缓,教育却不行”。而当“减负令”导致公共教育资源投入越来越少时,小孩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社会阶层固化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2011年6月,武汉一位妈妈发出了名为《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的帖子,讲述自己节衣缩食,却给孩子花很多钱报各种培训班,控诉“变态的培优市场”和不公平的升学门槛,引来众多家长共鸣。(文/闻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我心飞扬 发表于 2013-8-31 20:54:10 | 只看该作者
根源不挖,减负永远是空谈
3#
不上青天 发表于 2013-9-1 00:31:21 | 只看该作者
非常赞同这个观点,西方其实并非如此,知识永远不可能自己跑到脑子里进去,也不能以发生的个别极端案例来说明中国基础教育的成败,中国的基础教育应该说总体还是成功的,最不成功的就是大学教育,大学教育太快乐了,老师快乐学生也快乐。说白了是不负责任,那么多人在大学混日子,真是可惜啊,全国大学都象科大一样,中国才会更有希望
4#
sunnybill 发表于 2013-9-1 15:01:02 | 只看该作者
抛开教育设施、师资和教学系统,忽而素质教育,忽而封杀奥数,忽而杜绝补习,忽而不留作业。。。就这么一直不断地折腾,再折腾。。。学西方?肿么越看越像东施效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6-23 06:24 , Processed in 1.94665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