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53|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中科大一"平庸"高考状元点评“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深蓝 发表于 2010-8-11 18:04: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979044.shtml
中科大一"平庸"高考状元点评“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
    -------------------------------------------------------
    作者声明:
    1.欢迎转载,但请标明出处,非经作者同意,不得删节。
    2.我绝少“闲话说玄宗”式提及12年前高考成绩(招生动员场合除外)。发表此文,我颇为犹豫,并不愿自爆隐私。但以我的经历质疑野鸡式的状元调查报告,会更有说服力,是帮助公众了解“中国校友会网”《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野鸡性质的最好办法。
    
    作者简介:作者是1995年江西省高考理工农医学类第一名。曾获中国科大少年班学士(2000年)、中国科学院工学硕士(2003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生物信息学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Email: otcjoeliu_at_nospam_gmail.com
    
    2007年,中国校友会网公布了《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手纸报告》),主要执笔人是中国校友会网总编赵德国、课题组学术负责人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云南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冯用军和中国校友会网刘明等(下文统称草包)。中国科技大学吴刚教授给我打来电话,痛批该报告“错得离谱”。吴刚这娃子卖力的鼓动我当“炮灰”炮轰该排行榜。洞察其奸,我老人家哪有那么好骗。但这个排行榜的荒唐还是几乎让我晕死过去,我感到虽然给草包上课太累,但以苍生民众不受骗为念,只能勉力为之了。
    
    懒汉式的数据采集——“剪刀加浆糊”搞定一切?
    
    此《手纸报告》以学术课题的面目出现,证据之一是报告有“课题组学术负责人”(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还有云南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冯用军。但这两位草包“学者”学术常识缺乏到惊人地步。调查学者熟悉的统计原则,他们一概不知。
    
    《手纸报告》第五章两段汉字匆匆介绍了数据来源是“有关新闻报道、网络媒体、高校网站、中学网站和杂志书籍等渠道获取”。 这种数据来源说穿了,就是坐在冷气房里,用Google和百度乱搜一气即可。从《手纸报告》看不出,这几位懒虫和各地中学、各省招生办、排名最前的十所大学联系过。
    
    “懒汉式”数据采集造成了排行榜的先天不足——课题组承认,他们只收集到1/4左右的数据,因此统计数与真实数在4倍左右属正常,但我的观察数据差距却接近10倍,甚至可能更大。我的质疑(而非论证)如下:
    
    —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状元数目为8、3、2。数据差距很可能在10倍以上;
    
    —该排行榜中有数十所大学状元人数在1-2之间。根据统计学原则,这种小样本数据没有任何意义——天知道失真是不是几十倍。例如南开、哈工大两所名校,1977-1998年如果有几十名状元考入,我丝毫不感到吃惊,但这个排行榜只找到一个人,就给这些名校“”排座座,分果果”,这对南开大学公平吗!
    
    —我有把握质疑者为中国科大数据之失真,1977-1998年中国科技大学状元数目为16名,事实上仅在1980年一年,中国科技大学录取的状元数目即有16名。1977-1998年,中国科技大学招收的理科第一名数目在150名左右(仅在1980-1994年,人数即不低于136名)。
    
    我已询问科大多个部门获得证实,《中国校友会网》未和科大联系。也即这个草台班子懒到除了敲敲键盘,看看杂志,根本没有花费精力进行直接的数据采集。
    
    有记者为其辩护——中国高校的傲气,它是不会给你任何数据的,该报告也已说明数据收集困难重重,不完整。但数据采集困难能justify你给公众一个完全错误的报告吗?
    
    常识是,很多国家大选,只可能收集极小的样本(例如百分之几),但须对样本进行公平抽取。而像《中国校友会网》这样有拿到25%的数据,还能给出垃圾排名,只能说其人员的无知或有意误导公众了。
    
    《报告》《第5章 数据来源》仅有寥寥两段汉字。稍具学术常识者都知道,数据来源必须详细说明采集过程、抽取原则、样本数量、回收样本、可信度区间。只有汉字、没有数字的《数据来源》已经使得报告堕落为“手纸”。
    
    从“裸女乌龙案”中分析职业信息?
    
    《手纸报告》中“表7.1.11977-1998年我国部分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表”是相当体现草包们才能之处。
    
    这份表中的状元职业,成为《手纸报告》论证“高考状元职业发展并不理想,职业成就平平远低社会预期”的重要论据,但状元们的职业居然大量出现“现移居美国工作”“房地产公司工作”“美国Netscreen公司工作”“现美国工作”“移居美国”“国内投资行业工作”(当马仔的还是老板的?)“北京钢铁学院从事外事工作”(处长还是扫地的?)“海军指挥学院工作”(少将院士还是下士?)。拜托,学术要专业。“移居某国,某地工作”这种语焉不详的说法根本无法证明状元是成功的抑或是失败的。
    
    我饶有兴趣的阅读了这份状元职业,倍感亲切,再次证明这四个报告的才华仅限于Google——例如海南多位状元被收录(韦坚 符策虎 韦文 张扬 王竞 张琼等人),只是因为海南《南国都市报》在高考30年寻访了这些状元——《手纸报告》信手拈来,未做任何加工与核实——证据之一是1977年海南高考状元、中国科技大学校友韦坚工作单位为“美国马里兰州大学教授”。恕我无知,没有这个大学。
    
    [海南在1988年建省之前,只是个地区。该排行榜收录了1987年前的一驮海南状元,准确说只是地区第一名。而该排行榜以什么定义状元?省(直辖市、自治区)还是地区?如果升级为省的海南算,那重庆直辖之前的状元们,如何计算? 指望这些野鸡学者明白说明这个是不可能的,我的观察,重庆升格之前的数名状元计算在内,那他们是老重庆市区的第一名呢,还是合并之后大直辖市区域? 这些基本的玩意不说明,《手纸报告》再添一硬伤。]
    
    湖北大量状元列入,显然是因为《楚天金报》曾寻访湖北第一名。袁均英、吴欣、李建光等人都是因为相关新闻,郑彤、聂开文入选是因为其中学母校江西九江一中网站介绍。《中国校友会网》于是抄袭中学网站称郑彤的职业现状是“现移居美国工作”。靠这句屁话,能断定郑彤是成功还是失败?这能当成职业现状的有效数据吗? 其懒汉程度可见一斑!
    
    让我喷饭的是,这帮懒虫居然有八卦嗜好,他们收录了北欧裸女案的受害者、1998年天津市理科第一名张颖。这个数据多半来自新闻或八卦。可耻的是(草包可耻,不是张颖可耻哈),张颖早已说明她在加拿大萨省大学上学,而《手纸报告》居然继续称张颖为“北京大学硕士生”。——说难听点,野鸡们连新闻都不知道及时抄。
    
    平生不识袁钧英,便称英雄也枉然
    
    《手纸报告》长篇累牍的论证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并不理想,职业成就平平远低社会预期”, 其搞笑言论总结如下:
    
    —他们当中没能出现行业的“顶尖人才”,大多在职场上显得“默默无闻”。
    
    —通过调查1952年以来我国科学家当选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名单、1998年以来我国高校聘请的1108名长江学者及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的专家学者名单,均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同样在杰出政治家群体中也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影子。
    
    —除个别高考状元有较高成就外,大部分已变得“泯然众人矣”,这些高考状元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做出的成就,少有开创性的、杰出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事实果真如此吗?浏览《“表7.1.11977-1998年我国部分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表”》我赫然发现1977年上海理科状元、复旦大学校友——袁均英的赫赫大名! (应为袁钧英)。 这个名字的出现让我几乎晕死过去——Come on,如果你学生物的,不知道袁钧英的名字,你应该马上找根面条上吊!
    
    草包发现了袁钧英,知道她是哈佛大学教授,却居然断定“他们当中没能出现行业的’顶尖人才’”,同时贬称各国科学院院士中均未发现状元踪影。我的一位老师在人民网发表评论《争鸣:也说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纷纷落马”》挖苦称:
    
    且不说要求1977年以后的状元当选1952年的院士本身就已经很荒唐,也不说恢复高考后的状元们绝大多数还没有到当选院士的年龄,单说其中40%选择出国留学深造或定居海外的状元,你叫他们如何来当选国内的院士?
    
    事实是,袁钧英是美国文学与科学院院士(亦可译称美国文理科学学院院士)。袁钧英公认是文革后最杰出的华人生物学家之一,在细胞凋亡领域如雷贯耳。平生不识袁钧英,便称英雄也枉然。美国文学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比之美国科学院院士含金量成色稍逊或许是真的。但袁如果不嫌弃,中科院院士称号如探囊取物!
    
    行文至此,我再一次对草包们的智商表示怀疑。草包见过,这么草包没见过!你丫看到了袁钧英,还能断定状元中没有出现一个“顶尖人才”,没有一个“长江学者“?
    
    状元中或许真的没有长江学者,但水平得到或超过长江学者不乏其人。仅从《手纸报告》中的例子,随便抓几个如下:
    —陈通文,IEEE Fellow(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或院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不少人认为,许多IEEE Fellow水平高于中科院院士,这个可以讨论,但IEEE会士拿脚都能混个长江学者,那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草包不知道)。
    —吴欣(中国科技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吴欣是最小粒子的发现者。吴欣水平是否够得上长江学者?
    ——叶顶峰(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童星(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霍永忠(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
    ——黄明,康奈尔大学担任终身教授、长江商学院副院长
    ——李晓英(北京大学),法国第戎大学教授
    
    需要说明的是,我无意于证明,状元大部分是成功的。结论就算是状元们大部分是失败的,大部分“默默无闻”“泯然众人矣“,我并无意见。但居然如此无视事实的,生吞活剥,生搬硬套,有先入为主的断定状元群体没有一个“顶尖人才”。得出这种结论只能有两个原因:1) 弱智;2)偏见。我的结论是3)以上皆正确。
    
    顺便说明一下,《手纸报告》对状元职业的评价相当粗糙。只知道拿长江学者、院士衡量。但实际上学术成果只有极小领域的学者能够欣赏。我断定,这些状元取得了出色成就,草包学者们也看不懂(连袁钧英是院士都不知道,陈通文是IEEE Fellow都不知何物,你以为这些饭桶能看到那些袁钧英的玩的细胞凋亡研究?。)
    
    1977-1998年的状元群体绝大多数没有到评选院士,“杰出政治家”的年龄(1980年山西状元马晓光是国台办副局长,将来混个中央委员未可知)。我断定《手纸报告》没有调查状元职业中那些企业家的家底(这是成就的一个标准)。我随便瞄了一眼,至少两位做投资的:相当成功,称他们是投资领域的“状元”其实并不过分(当然还有更牛的,比如熊晓鸽。)
    -宋安澜,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
    -李建光,IDGVC副总裁兼合伙人
    
    如果那几个草包不知道骚包而拉风的IDGVC,我一点都不会感到吃惊。
    
    胡温改行,需要检讨吗?
    
    草包之一的云南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冯用军(青年学者是个很奇怪的头衔,说明他很可能没有博士、副教授甚至讲师之类的学术地位,多半只是这个云南野鸡大学的研究生而已)提出“高考状元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脱节,消极后果亟待检讨”,冯用军的理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选择专业时不是立志、而是随大流的结果;因而不得不中途转换专业,这不仅浪费了他们自己的宝贵精力,更多的是浪费了教育资源。这是值得教育界反思的地方”。从《手纸报告》大量抄袭“移居美国”之类的行径来看,冯多半没有对状元进行过追访,而是把自己的理由强加到状元身上。
    
    “学非所用”是能力的象征,科学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一种宽厚的基础和理性的思维,因此,“学非所用”、“中途改行”其实是学术界司空见惯的事情。反倒是一丝不乱的“学以致用”,有悖于现代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本规律。(摘自《争鸣:也说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纷纷落马”》,此为我和该文作者的讨论观点。) 地球人都知道,胡哥学的是水利;家宝大学学的是地质,他们“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脱节”,按照冯用军的弱智逻辑,胡温两位肯定是要“消极后果亟待检讨”的。
    
    众多师出数理化的海外华人纵横华尔街,“投资巨星”黎彦修、掌管70亿美元基金的楚钢、“债券才子”江平在中国科技大学分别学的是数、理、化。只有冯用军这种没见过世面的饭桶才会去检讨“这不仅浪费了他们自己的宝贵精力,更多的是浪费了教育资源”。我过去曾采访30位科大杰出校友——张树新学化学的,最后成为“中国互联网它大婶”;王明旭学物理化学的拿起手术刀,成为全美最成功的激光近视手术医生。他们的快乐是冯用军无法理解的。驴非鱼,安之鱼之乐也?
    
    我所知道的1981年江西省高考第二名——张自力在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现为美国世纪金融研究院院长,是极为成功的华人金融家;1982年南昌市理科第一名陈炽,在中国科技大学学生物,现在确实Jones Day律师事务所合作人。冯用军大可以去问问他们“与专业脱节”有什么乐趣?我当然清楚,他们并非冯用军报告中的省状元,那么就以《手纸报告》的例子为证,宋安澜毕业于清华自动化系,现在是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
    
    有多少教授,需要被洗脑?
    
    我想大多数省市高考第一名(我本人并不喜欢状元这个词),并不喜欢成为公众的关注对象。
    
    庆幸的是,这份报告没有收录我。否则,我必定可以成为草包们——中国校友会赵德国、刘明、课题组学术负责人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冯用军“高考状元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脱节,消极后果亟待检讨”的一个论据。我曾经学了11年的计算机,但我曾经选择做科学记者。我父母热烈的支持我,我告诉他们,学非所用是能力,我十一年的科学素养给了我做科学记者最好的储备——虽然我没有受过一天的新闻训练,没有看过一本新闻书籍,但这并不妨碍我写科技新闻。我的父母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他们比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冯用军有着开放的心态——我负责任的建议,我父母应该去中南大学、云南师大当教授,换掉榆木疙瘩脑袋的蔡言厚教授、冯用军之流。
    
    蔡言厚、冯用军是可怜的,他们看不见外面的世界。很不幸,我属于他们归纳的状元群体。明年他们还会调查,对我们这群人指手画脚——这个世界上,笨蛋说你过得很惨,是很无奈的事情。
    
    我们快乐就好,成功干卿底事?
    
    在文革之后的高考第一名群体之中,我不敢说自己是成功的(我工作半年而已),但我绝不失败,一直很快乐。我曾经在中国最好的大学最好的班就读,我的同学都是“神童”和广义的状元——试点班的同学都是各省数理化竞赛的前三名。我们打架,我们胡闹,我们上厕所不带手纸,完事之后对这走廊大喊“开发票!” 我们把同学脱光丢到楼道里。如果舍友暗恋女生的名字叫贝贝,熄灯后我们就喊“贝贝,回来睡觉!”。今天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学数学的在华尔街玩对冲基金;学物理的在美国领导白区运动。我并不像绝大多数的同学那样拥有博士学位,我的光荣就是有过这样的朋友,而且我喜欢我的工作,正如我作为科技记者的快乐。我曾经坐长途车横穿加拿大东部,到纽约去说服中国最好的杂志聘我当他们的科学记者。这种快乐是蔡言厚、冯用军等人无法理解的。
    
    快乐比成功更重要。
    
    蔡言厚、冯用军们竖子虽不可教,但我还是想奉劝他们—— 1)没学好科学常识,就别出来丢人了;中南大学、云南师大的教授都像你们这么笨么?怪不得你们大学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啊!2)一定要做调查报告,为什么不去做一份《中国高考状元快乐指数调查报告》,你就是去做一份《中国高考状元泡妞调查报告》娱乐大众都行。但是记住不能懒,光Google有屁用!
    
    其实状元只是平常人,我们只是抓住了一次机遇,社会没有权力把“优秀”的紧箍咒套在我身上;更没有谁赋予四个草包断定我们是否成功的权力,特别是“泯然众人矣”流露出他们意淫式的自卑。
    
    我们快活就好。我曾经为一个状元难过过——1979年湖北状元蒋国兵2006年在多伦多自杀。那几天那座桥我开车经过过。或许他因为出人头地的紧箍咒而不快乐,因为不快乐选择离开。我把怀念送给我这位多伦多大学的学长,愿他安息,愿他天堂里快乐。
    
    后记
    
    向吴刚老师抱歉,他希望我为《手纸报告》中对中国科大的不实评价而开火。但我认为《手纸报告》对科大的不公平只是很小的一个硬伤。这份报告对所有大学都不公平的。例如复旦大学(袁钧英)、清华大学(陈通文)、南开大学(1个状元?),我愿意为所有的大学辩护。
    
    由于交往所限,能举的例子不少是科大的,抱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2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天高云淡 发表于 2010-8-11 18:33:55 | 只看该作者
沙发,慢慢看!
3#
08计算机 发表于 2010-8-11 19:06:49 | 只看该作者
由此可见现在大学里的某些“研究”可笑到何种地步。
4#
在路上 发表于 2010-8-11 23:56:24 | 只看该作者
撒谎加偷懒,
全是为赚钱。
这个冯用军,
胜过武书连。
5#
hrf1 发表于 2010-8-12 08:22:12 | 只看该作者
状元只不过是高考时超常而已,在以后的发展中还的靠不断的努力。
6#
风铃草 发表于 2010-8-12 09:01:42 | 只看该作者
说明中国的很多排名确实是愚弄大众的!是不可信的!

看网上搜索一些资料,抄抄粘粘,就可以排名了,简直是糊弄老百姓啊!可怜多少优秀学子被排名所害啊!
7#
织馨 发表于 2010-8-12 10:29:25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在中国最好的大学最好的班就读,我的同学都是“神童”和广义的状元——试点班的同学都是各省数理化竞赛的前三名。我们打架,我们胡闹,我们上厕所不带手纸,完事之后对这走廊大喊“开发票!” 我们把同学脱光丢到楼道里。……

哈哈哈!!!男孩子在一起就是爱胡闹。
8#
liw59 发表于 2010-8-12 14:51:23 | 只看该作者
最讨厌各种各样的排名!
9#
淡妆心情 发表于 2010-8-21 11:33:5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不能否认状元们确实有很多过人之处,在智力、吃苦耐劳、学习能力等诸方面远远优于普通同学。但在状元与高考分数略低于他们的学生之间绝对没有什么鸿沟,或者可以说他们之间各方面基本相等。所以状元们要继续他们的辉煌,还得看今后的努力。
10#
joeliu 发表于 2010-8-21 23:0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深蓝
我老人家什么时候平庸了,嘻嘻。
我一直觉得我很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6-22 21:51 , Processed in 1.6980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