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2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漫漫留学路 (6、7、8、9、10)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sxbjlwl 发表于 2010-5-15 15:5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远洋 于 2010-5-25 21:20 编辑

漫漫留学路(六)— 选校和申请

准备申请文书的同时,自己也开始了选校。顾名思义,选校就是选择你想申请的学校,不是随随便便挑几所就行。为了出国留学,我没找工作(连简历都没准备),也不考研,有点破釜沉舟了,所以得确保自己一定能出去。提供计算机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美国大学多如牛毛,但得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情况合理的选校。这些条件包括本科学校,GT成绩,GPA,推荐人,研究经历,论文等。如果你的本科学校够牛,像北清科,而所在专业有很多出国的学长学姐,那你的选择会相对简单一些,不用那么纠结;如果你的本科学校一般,即使你有高的GT,高的GPA,也无济于事。牛的推荐人,还有paper都能为你增色不少,至少证明了你的research能力。除了自身条件之外,还得考虑学校的情况,专业排名,是否有自己喜欢的方向,faculty的实力, funding, project等。排名一直都是很多人在意的地方,虽然很多都是虚名,但面子问题致使很多人都落入这一俗套,我也是其中之一。中国学生大多按排名决定要申请的学校,而申请phd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中国学生之间的竞争,既然大家都走这一路线,随大流跟着走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决策。除了这些,学校的地理位置也在考虑范围之内。因为怕冷,我没有申请北部几个州的学校;东北角大学很多,但大部分是牛校,我也直接忽略了;西海岸的加州,历来是申请重镇,UC系列的学校又牛得一塌糊涂,所以我也放弃了加州。




因为不认识毕业于南邮且已经出国的学长或学姐,没人能提供参考意见,整个选校过程完全是瞎子摸象。和认识的其他几位同学不能比,他们都有自费的打算,申请的都是好学校,而我知道凭我的背景,想拿计算机排名在前50的学校的奖学金没有任何希望,50-80之间的学校希望也很渺茫。我的申请策略是:MS和PhD都申请,MS只申请那些计算机不强的学校,很多都只提供硕士学位,没有博士学位,这样拿硕士全奖的概率高一些;PhD申请计算机排名在50-100之间的学校。为了充分了解学校,我找了一份美国大学的声望排名,里面一共有两百四十几所大学,我从最后一所大学开始查,一共查了接近两百多大学(前面约五十名的学校没有任何希望,所以没查),看是否有计算机专业,提供什么学位,有多少faculty。有了这第一手资料之后,开始挑选自己想申请的学校。选校对我来说应该是申请过程中让人纠结的环节,没有任何参照。虽然自己有点不甘心,但南邮这样的本科背景,加上自己实力不济,决定了我只能去中等的学校。而且我得拿到奖学金才能出去,家里供不起。这些因素左右了我的选校,一直在权衡着是否有可能拿到奖学金。选校的结果犹豫了很久才最终确定下来,一共14所学校,11所申请PhD,三所申请MS。


确定了学校之后,首先,备好money,寄送成绩单,让ETS寄送GRE成绩,让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考试部寄送IELTS成绩单。成绩单越早寄送越好,免得为过了申请日期而学校还没收到成绩单等事烦恼,而且这还可能延误学校的决定。因为选校涉及到GT成绩单寄送问题,所以最好早点确定要申请的学校,早点让ETS寄送成绩单,毕竟ETS很不靠谱。接着,就开始遍访各个学校的网申系统,一方面填写网上申请,另一方面确定每个学校需要的申请材料(最好做个清单)。最后,提交申请,付钱,把其他材料邮寄给学校。(具体过程就不细写了)


申请14所学校,总共花了735美元的申请费,寄送成绩单花了1400元(邮政的EMS留学快递,一份100元)。
我申请的学校

CS Ph.D.  
University of Kentucky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Iowa State University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SUNY Binghamton
University of Missouri Columbia
SUNY Albany
Wright State University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olytechnic University

CS M.S.
Miami University Oxford
Brandeis University                             
Pace University

最后的申请结果表明我的选校过于保守,但正是因为保守,才保证我最终拿到Offer。



本帖最后由 nanyo 于 2010-3-18 04:46 编辑

漫漫留学路(七)— 等待

十二月初寄出所有申请材料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等待这些学校对我的宣判,个中滋味,我想,只有申请过的人才会了解,有点像高考之后等待录取结果的心情,只是当时等到的是绝望,而这次等来的是一线生机。事实上,提交申请之前,套过Wright State U的一个老师,而她也很想招学生,如果决定去,她会给我Offer。Wright State U的排名不高,根据一份美国大学声望排名,它排在两百开外。虽然某种意义上说,这可以当成一个保底Offer,但我没有放开胆子申学校,一方面对自己,对学校不够自信,另一方面,没有参照物,不知道能申到什么样的学校。最重要的是自己没钱自费,需要奖学金,所以定位上比较保守,力求Offer,否则一毕业我就失业了,因为我一个工作都没找过,简历都没准备。


寄出材料之后,正是大四上学期期末之时,选的课不多,但之前因为弄申请材料,耽搁了不少课程,所以利用剩下的一个月时间,一边学习,一边关注申请的进展。不是寄出材料之后就万事大吉了,还得确保这些写着自己梦想的纸张能够稳稳妥妥的到达美利坚,送达申请校。那段时间,自己经常登陆各大学的申请页面,追踪材料的投递情况。等不及了,就发邮件问系里的小秘,虽然得到都是相同的回答 – be patient,但自己算是图个心安。这状态一直持续到放假,还好,那时候已基本确定材料都安全送达了。回家后,上网不便,但一有机会,还是会查一下申请状态。在过年前,08年1月24日,收到了Kansas State U的面试通知(我现在所在的学校)。面试于1月26日进行,面我的是Dr. Ou(Xinming, Ou)。面试持续了半个小时左右吧,扯了一些做过的项目,问了一些问题。说起KSU,也算是种缘分或者命吧。当初申请时,我犹豫过要不要申请KSU,后来想想,反正申请费都花了不少了,不差这一所,就申了。除了KSU,没有收到其他学校的面试,有点杯具。


至于陶瓷,寄出材料一个月之后,08年1月13日,我发了些陶瓷信给几个教授,基本上是石沉大海,有一些回复的,但大都是官方套话,除了SUNY Albany。我套了Albany的一个华人老师,等了一个多月,1月24日才收到她的回复,说我已经被录取到PhD program,但是否有funding还不确定,得再等一段时间。


最早给消息是Brandeis University,这个还是我从收到的邮件推测出来的。08年2月12日当时收到Brandeis U关于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组织的Open House活动的邮件,说这一活动给了accepted students一个接触学校的机会。我就想这个accepted什么意思,于是发信去问,才得知我被录取了,并给了我半奖,50% Tuition Scholarship,正式的通知已经在路上了。可惜家贫,半奖给我,我也读不起。


2月21日,收到SUNY Albany发的一封邮件,说系里正在考虑给我offer,让我耐心等待。

2月26日,收到KSU的邮件,说系里发offer给我了,GTA,并扫描了一份Offer Letter给我。当时我还在家里,看到这个正式Offer时的心情无以言表,着实兴奋了好一阵。

3月3日,收到SUNY Albany的邮件,问我对上次邮件提到的financial assistantship是否还感兴趣。这家伙也不明说系里给我发了GTA Offer,一番邮件来去之后,才知道自己拿了第二个正式Offer。

3月5日,SUNY Albany发了正式的Offer Letter给我。

3月6日,收到Oregon State U的拒信。OSU是我申请的所有学校中Computer Science最好的,被拒之后,有点伤心。也正是这封拒信,让我早早决定去KSU,SUNY Albany的CS不强,钱给的也不多,Brandeis U读不起,Case没什么消息,应该是凶多吉少,其他学校的计算机没KSU强。

3月8日,我发邮件给KSU,接受了GTA Offer。

3月11日,收到FIU的邮件,他们发了GA Offer给我,要求4月15日前回复。

3月12日,我发邮件拒了SUNY Albany,它要求3月14日之前给答复,是否接受offer。

3月13日,U of Kentucky给了我Kentucky Graduate Scholarship,这是一个tuition award,用于付州外学费的,一年八千多刀(巨汗啊,我当时好像没看这邮件,今天为了写日志,翻了以前的邮件,才发现我有这个scholarship)。

4月15日,我拒了FIU。Wright State U的口头Offer我在收到KSU的offer之后就拒了,是在和那个我陶瓷过的老师通电话时说的。

4月16日,Polytechnic University发了拒信给我。

4月24日,Miami U给了我offer,这是个master的offer,份量十足啊,就是来得太晚了。好像是因为IELTS的成绩单送晚了,当时小蜜发了邮件催我寄成绩单,但那时我已经有Offer了,就没在意,没想到补寄,只说已经寄过,可能送得迟了。可惜,这offer来时我已经接受了KSU的offer,不想伤人品,就没毁约。

到四月底,结果该出来的都出来了,没出来的,一般都是默拒了,要么发邮件通知,要么寄信。总结一下,最后的申请结果如下:
申请CS PhD的情况:
University of Kentucky:Kentucky Graduate Scholarship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Rejection
Oregon State University:Rejec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PhD Admission
Kansas State University:GTA Offer
SUNY Binghamton:Master Admission
University of Missouri at Columbia:PhD Admission
SUNY Albany:GTA Offer
Wright State University:口头RA Offer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GA Offer
Polytechnic University:PhD Rejection

申请CS MS的情况:
Miami University at Oxford:GA Offer
Brandeis University:50% Tuition Scholarship                     
Pace University:Master Admission


申请结果还算满意吧,虽然保守了一些,但也算有Offer,留学梦终于实现了。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感觉一切似乎像命中注定一样。还记得高二时,班主任问我入不入党,我当时说不入。之后某次饭局上,别人问我原因,我就说对入党没什么兴趣,而且好像加入GZD好像还不能出国。当时就有老师开玩笑说我有志向,想出国留学,而我自己知道,那时只是一句玩笑话。之后高考失利,去了南邮,大一时因为过得太郁闷,就想出国念书,但一番调查之后,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拿到本科奖学金,而且家里也没钱,就此作罢。大三了,在考研和出国之间,我选了出国,于是就有了前面叙述的我的考试和申请的故事。



漫漫留学路(八)— 签证

定下了接受KSU的Offer之后,就着手开始准备签证。相比考试和申请过程,签证要容易得多,也不用花很多时间准备。签证时需要用到I20和offer letter等文件,但直到四月中旬我预约签证时,还没收到I20 package。系里原本说是三月底或四月初就能寄到,但一直没收到。预约签证之后,厚着脸皮再次催,我想应该是寄丢了,or 根本没寄出来。签证我约在5月20日,只要在那之前寄到就好。后来系里给了答复,说是用特快寄。一路磨蹭,直到五月初才收到I20。中间我也没闲着,逛寄托的签证版,看别人的签经。把108问打印出来,并写上自己的回答,每天早上和傍晚都会到眼镜湖边背。其实,现在的赴美签证,尤其是F1,越来越水了,没必要那么紧张。不过得益于我做的这些准备,在签证官刁难时能够从容应对。看了那么多签经,还有签证问题,觉得自己签证时有两个软肋,一个是户口问题,虽然出生地在福建,但护照是在南京办的;二是“福建”问题,可能由于历史原因(偷渡客挺多的),签证官看到“福建”二字会比较敏感。于是,针对这两个软肋,我做了不少准备。


准备了一个月之后,于5月20日当天坐早上八点左右的动车奔赴上海。我预约在中午12点45分,网上说早上十点就得去排队。到上海车站后,出站直接打的去梅陇镇广场,到广场时差不多十一点了。早饭就吃了点东西,广场附近也没看着饭馆,只好忍着,等签完了再去吃。就在那站在排队,排了一个多小时,放我们进去,我处在队伍中间的位置。走完一道道手续之后,终于站到了一个光头签证官面前。他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去KSU。心中暗喜,这问题我背过几百遍了,于是脱口而出。结果被签证官打断,让我用自己的话说。然后他又问了一遍,我又原话答了一遍,还是被他打断。还是让我用自己的语言,不要用那些从培训结构学到的句子对付他。我有点恼了,很无辜地和他说,我压根就没参加什么培训班,什么考试,申请,签证的准备,我都自己DIY,没找什么中介。不过临时一想,也许我说得太快,而且说的时候没有看他的眼睛,嗯,得改正。接着,他又问了一遍刚才的问题。这次我学聪明了,前面的回答我都是说了一句就被他打断,索性第一句我就不说了,从第二句说起,并且说得不急不慢,这下就没问题了。接着问了一下无关紧要的问题。重头戏来了。果然,他扯到了我的护照。他说我家在福建,护照怎么在江苏办的。幸好老外也知道户口这个词,我就解释说我的户口迁到大学这边了,所以只能在江苏办护照。然后,他问我在国外有没有亲戚,因为我是福建人。我说没有,他又问了一遍,我还是说没有。最后他放我过了,说了句congratulation,还说我的英语不错,相信我是个好学生,到美国后会好好学习,囧。


签完了,彻底放松了自己,剩下的就是等待登机那一天了。出来之后,肚子太饿,到附近找了家麦当劳,狂吃了一顿,然后逛了下黄浦江,看了几眼东方明珠。因为要当天回南京,逛了一会就打道回府了。终于尘埃落定,回学校后可以好好的享受,好好的等待毕业了。


PS:到现在去过三次上海,一次签证,两次坐飞机,每次都没有多少时间驻留。下次回国,打算在上海呆上几天,逛一遍。
漫漫留学路(九)— 行前准备

签完证了,准备毕设答辩。毕设过程让人有点窝火,因为某些SB老师,到最后答辩时还被狠狠的数落了一顿,唉,我都要走了,就不能留点口德。国内某些当老师的,是不是觉得自己特了不起,颐指气使的。刚来南邮的时候很郁闷,离开南邮时也很郁闷,真是杯具。毕业之后,把所有东西都寄回家了,用的什么中铁快运,结果变成某快递了,还把我的箱子整破了。这里告知一下南邮同胞,每年毕业时,中铁快运在南邮本部搞得运送服务,有点水分,小心为妙。为求谨慎稳妥,最后直接把行李拖到火车站,用车站里的中铁快运,货真价实,注意不要理那些到你跟前问你要不要托运东西的人,他们,嗯,都是托。想着回到家之后,不容易买到飞机上的行李箱,于是就在南京买了。买了三个欧森的箱子,一个登机箱,两个托运箱,真好毕业时装行李运回家。


出国要带的东西,不好说,根据你去的学校而定。大部分生活用品在美国这都能买到,如果学校当地有中国店,大的超市,或mall之类的,那就很方便了。个人觉得值得带就是衣服,药品和一些佐料。美国这边的衣服尺寸对我来说都太大,而且衣服款式都差不多,样式也丑。再者,这边的衣服和国内的比也贵一些,这里我指的是咱普通人穿的衣服。如果要拿国内那些外国牌子的衣服和美国这边的衣服比,那是这边便宜。我,能省钱就省钱吧,在国内扫了一堆衣服过来,这样来美国就不用买什么衣服了。药品方面,美国这边和医沾边的东西都贵,拔颗牙要好几百美元,药很贵,看医生也贵,保险也不便宜,如果碰上什么emergency,那会被狠狠敲一笔,哪怕你没啥事。为了保险,从国内带一些常用药还是必须的,以防万一。自己总该知道容易得什么小病,对症带药就行了。佐料,就是做饭常用的,如果你不打算做饭,就不用麻烦了。最好带些香菇,木耳等。这些东西,这边也能买到,就是贵一些。此外,带一些卤料,调料也不错。厨具的话,可以带菜刀,炒锅和高压锅,这边的刀子不好用,锅基本都是浅底的(至今我没在沃尔玛看到合适的炒锅),很难找到高压锅。有个高压锅,炖东西很方便,下次回去考虑带一个。


回家后去超市逛了几圈,买了想带的东西,感觉没有多少,但已经把三个箱子塞满了。当时正值奥运会开幕,而我订的又是从北京出发的飞机,菜刀这些都不让带,买了只好丢在家里了。炒锅,高压锅我都没带,没空间放了。在家呆了一个多月,都不敢出去玩,留在家里好好的陪爸妈。当时老妈边陪我买东西,边伤心,唉,我自己也五味杂陈。


到了出发的那一天,老爸让一个朋友开车送我去龙岩火车站,当时就在家门口和老妈,叔伯婶们告别,老爸送我到龙岩,老哥和我一起去北京,到机场送我。进车的那一刻,忍住了一个多月的老妈终于忍不住了,哭了起来,我也跟着落泪。一路上都看着窗外,想记下这些熟悉的风景,因为不知道自己啥时候会回国。到了龙岩后,在二舅家吃的午饭,之后直奔火车站,阿本从家里赶过来送我。在车站没停留多久就上车了,开始了我的新旅程。


海西号从龙岩到北京要二十四个小时左右,第二天下午到达北京。下车后,没碰上前来接我的同学,只好打的到表姐夫工作的地方,在天安门附近,他已经给我哥俩安排好了住宿,在七天酒店。姐夫是从福州借调到北京的,好像是国家电网的。他带我们沿着长安街走了一段,和我说了不少,言语中充满着对北京的赞美。在酒店和两个高中同学见了面,邓和李,然后去了天坛,想去故宫和天安门的,但因为当晚是奥运开幕式,这些地方都限行了,没法去。我大二时去过北京一次,但老哥没来过,所以想带他多看看。因为是下午,逛了下天坛就天黑了,找了家饭馆吃了个饭,然后各自回去。和老哥在旅店里看得开幕式,当二十八个大脚印出现时,能清晰听到窗外的焰火声,人生第一次觉得自己离北京如此的近。有点喜欢北京这座城市,有机会还要来逛,还有很多地方没去过。


第二天,8月9日,早起,出门吃了点早饭,邓和李过来了,一起吃了个午饭。姐夫本来要请我们吃饭的,但因为工作突然有事,没办法来,于是我们四个自己在附近找了家饭店吃了一顿。吃饱之后,休息了一下,一点左右就出发,飞机是四点的,在T3航站楼登机。出租车开了好久才到机场,T3很大,外形设计得很独特,作为奥运会的门面工程,总算没让人失望。我是第一次来机场,也是第一次坐飞机,乡下人进城本该很兴奋的,但那时自己却很淡定,也许因为分别就在眼前,high不起来。在机场见到了两位未来的校友,其中一个是我室友,同个专业的。先是排队办行李托运,之后就在机场瞎转,等登机时间到来。说不清当时的自己心里是什么感觉,只记得时间过得很慢。终于到了进站登机的那一刻,老哥我就拜托两位同学照顾了,让他们给他找个住的地方,然后带他在北京转转(因为奥运会,后来也只去了几个地方)。告别之后,自己托着行李,心情复杂地进站了。等待我的是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旅程。我的航班是UA898和UA7086。


第一次坐飞机,有点紧张,中间有几次惊险,把自己吓了好几回。在飞机上怎么都睡不着,而且引擎的噪音太大,加上气压问题,耳朵有点不舒服。我想,第一次坐飞机,大家都和我差不多吧。后来心平静了下来,时不时看窗外,看底下的云层,大海,陆地,和偶然出现的城市,想着美国是什么样的,想着未来的路我该怎么走。偶尔回想,觉得自己好像在做梦,一切都显得不那么真实。也罢,哪怕是梦,这也是个美梦,我觉得。


PS: 李同学于09年登陆美国,去了普渡大学。邓同学目前在北大,正准备GT,打算申请11fall。很快,我们三就能在美利坚相聚了。
漫漫留学路(十)— 新的开始

飞机将在华盛顿的Dulles国际机场降落,不仅横跨了太平洋,还横跨了北美大陆,这路途够遥远的。在降落的前一刻,飞机上的人都兴奋起来了,因为大多数和我一样,都是新生。从窗外看底下的华盛顿,只能看到一排排齐刷刷的火柴盒房子,原来美国跟我在电视里看到的一样,那时的自己还没意识到,这其实是,用个很贴切的词形容,大农村。飞机降落时,当地已是晚上八点,但天还亮着,太阳也没落下,当时就觉得,这老美天咋黑得这么晚。下了飞机,排队入关,等了一个多小时,然后认领行李,送到下一个托运口。出来之后,肚子饿得不行,在麦当劳买了汉堡。虽然很疲惫,在飞机上没怎么睡着过,但这都被我的兴奋劲给掩盖了,第一次踏上美利坚国土,确实有点兴奋。幸好有同行的,不然自己一个人得无聊死。看着几个同机的人出来之后一个人在那转机,顿生怜悯之意,完全忘了自己也身处同样的境地,唉,同情心泛滥了。兴奋过头了,坐在候机室等飞机,体力衰竭,疲劳席卷而来,睡意浓浓,但又不敢睡着,怕错过了飞机,怕丢了行李,一直这样纠结着。想联系家里,但没有手机,也不会使机场的付费电话,就算了。


十点多的时候,终于等来了下一班飞机,开始了下一段旅程,还好,只有一个多小时。我实在是累到了,一路上都在打瞌睡。到达Kansa City已是半夜十二点,师兄来接机,在机场等行李等了好一段时间。一点左右就从机场出发,开始了两个多小时的高速公路之旅。那时的自己已经是疲倦不堪,睡眠不足,黑白颠倒,时差效应开始发作。借了师兄的手机,给家里打了电话,报了平安,但没有多说,虽然知道老妈肯定很担心。三点多的时候,终于到了Manhattan,KSU所在地,大半夜的,师兄带着我们逛了一下,介绍了一些地方,但那时我已经记不住他说什么,身体和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只想好好睡一觉。到了师兄家,打地铺睡觉,却睡不着了。时差啊,生物钟啊,太乱了。睡了三四个小时就起来了,实在睡不着了,出门站在走廊上,看着草地,看着大树,看着行人,那时感觉自己像在做梦,这就是我从电视上看到的USA,而我,居然现在在这。


在美国的生活以痛苦开始,痛苦的倒时差,痛苦的适应新环境。自己生存能力还是挺强的,多亏自己多年在外头念书的经历,除了时差问题,其他的都很快适应了。两周以后,生物钟算是基本倒过来了。因为来得早,学校还没开学,就趁着这段时间,熟悉学校,熟悉English。想家了,就打个电话,和家里视频。


新的生活,新的开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4 分享分享1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nice 发表于 2010-5-15 18:22:1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收藏了。
3#
cn.anqing 发表于 2010-5-15 20:22:09 | 只看该作者
非常详细的情节。还包含着纤细的感情,学子的淳朴良知。感动,了不起的孩子、了不起的事儿!
4#
李青 发表于 2010-5-24 14:38:13 | 只看该作者
太感人了!祝这个孩子一切都好!愿我儿子也顺利过关
5#
lao90286 发表于 2010-5-24 14:54:57 | 只看该作者
太感人了!祝这个孩子一切都好!愿我儿子也顺利过关
李青 发表于 2010-5-24 14:38
祝李青的儿子顺利过关!
6#
少年网事 发表于 2010-5-24 15:50:10 | 只看该作者
感动,了不起的孩子、了不起的事儿!
7#
萱文 发表于 2010-5-24 22:07: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萱文 于 2010-5-24 22:09 编辑

恭喜孩子!好文收藏!请问1,2,3,4,5在哪里啊?
8#
萱文 发表于 2010-5-24 22:09: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萱文 于 2010-5-24 22:31 编辑

好文收藏!请问1,2,3,4,5在哪里啊?

找到了,一并粘在一个帖子里,呵呵

漫漫留学路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自己申请之路的文章,把那段时间的点滴经历记录下来,不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让这一份回忆渐渐淡去。自己是08fall的,拖了快两年了,才把这个申请系列写完。我不是什么牛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申请者,我的经历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根本没想过要把写的东西发来寄托,只打算留在自己的博客上。但大D同学一再邀请,盛情难却,我也只有丢人现眼了,把博客的文章转过来。文章基本上没什么改动,除了一些涉及个人隐私的部分。我想在这说一下,我不指望我的文章能给别人有啥帮助,因为本身我写文章的初衷就是为了记录自己那段时间的经历,各位路过的,围观的,请嘴下留情,不要人肉我,不要指责我。谢谢。

文章一共十篇,分成十楼贴出来。

漫漫留学路(一)— 选择

高中的时候,在书上、杂志上、电视上多少看到过有关留学和留学生的故事,当时的自己绝不会想到未来的某一天留学这档事会和自己扯上关系。那时自己单纯地只想考个名牌大学,毕业后找工作,而且很肯定的认为自己不会接着读硕士、博士(记得这话我还和老妈说过),因为觉得读书很累,没必要把自己的青春和精力都压在这枯燥无味的生活上。那时自己成绩还不错,觉得上个好大学应该没问题,所以就等待着,等着这注定的一切。然而,注定的这一切却不是我期待的那一切。用我老爸的话说,这是命。我不是一个相信命运的人,我相信的是自己的努力,还有厚积薄发的实力。可是,随后发生的事却总在自己的意料之外,考前的变故,发挥的失常,让我等待的那一切都离我而去。毕业了,同学们都在玩着,我呆在医院,和老哥、亲戚们一起照顾爸妈,那时自己还没意识到即将发生的、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一切,因为自己觉得,一定是一个好的结果。在医院呆了一个月,回家了,没过几天,录取结果也出来了,没上。心力交瘁,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了,为了爸妈,自己强忍着,并告诉自己,有书读就行,本二也无所谓,借用永水叔叔的话,是金子,不管到哪,都会发光的。


北上的火车将我带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除了城市里的一座大桥)。上火车的那一刻,想到自己要开始独立生活、一年只能回两次家时,看着窗外的母亲,眼泪止不住地落了下来。我告诉自己,不管在哪,我都会一样努力。坐在学校的接送车里,和一群跟我一样的新生,进了仙林大学城,先到的是南师大,接着南财,只听见车里发出了吱吱的赞叹声,大家都在等待着,想看看自己托付未来四年的大学。到了,没有欢呼声,大家一脸失望。军训的前几天,也许因为不适应,也许因为第一次离家到那么远的地方,也许因为大学不是我想象的样子,某几个夜晚,自己一个人呆着悄悄落泪。那时,第一次想过考个托福,离开这个鬼地方,去国外念大学。查过资料之后,我打消了念头,原因很多,归根结底,这想法对我而言、对我的家庭而言都不大实际。忍吧,想翻身的话,就考研,我安慰自己。也是这时候,大一,我对出国念书有了些许概念,有了一些片面的了解。往后的两年里,自己也没有想太多,上课、写作业、看电影、搓饭……


大三了,还不清楚自己以后的路要怎么走,身边的同学很多都开始打算了。工作,考研,还是出国念书?工作,我一点概念都没有,即使到了大三,我还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学到,这样的自己能工作吗;考研,政治、数学、英语、专业课,比较烦政治和数学,考个研要准备那么多科,怀疑自己能否挺得过来,而且要想在考研大军中有所斩获,谈何容易;出国,考GRE和托福(都和英语有关,这个很关键),自己准备材料申请。到底选哪个,我也无从知道,一直这样僵持着。大三上学期快结束了,到底要怎么办。我问自己对哪条路比较有信心,工作,不想;考研,对数学没底,而且竞争激烈;出国念书吧,考试都是英语相关的,自己对英语还是有点信心的。就这样,在困难面前的退缩让我选择了出国,虽然后面才发现出国也是条不归路。带着这种无知,我终于下定了决心。打电话和爸妈谈了这个问题,关键还是钱,考试加申请得花一万多,自己不确定爸妈是否同意。爸妈没有反对,当然他们也担心钱的问题,而且我这条路有点不靠谱。不过,既然是我自己决定的,爸妈还是支持我,他们知道我在大学过得比较颓,很多无奈,而且他们不想我再像两年前一样错过机会。虽然自己说要走这条路了,但一直都没行动。元旦假期,呆在宿舍上网,查了些GRE的资料,发现如果自己再不报名就要错过了。终于急了,找家里要了钱,到工行开通了网上银行,还买了个只用过一次的U盾,到NEEA上注册了账号,报了名,确定了机考和笔考时间,机考4月17号,笔考6.9。报了名,交了钱,就跟盖了章一样,后悔不了了,心里踏实了。剩下的就是买书,准备GRE。



本帖最后由 nanyo 于 2010-3-15 04:17 编辑

漫漫留学路(二)— GRE之Analytical Writing

因为打算自己准备GRE,不想参加新东方的培训班。一方面,省点钱,另一方面,对自己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应该能应付。报名后,就开始张罗GRE教材,在大成溜了几圈,没看到合适的书,而且有关留学考试的书籍都比较贵。报名交的钱已经让我心疼了,实在不忍心再花一大笔钱买书。不过,也没办法,既然选择了,就得付出。在网上搜了搜,发现南京新东方对面有卖盗版书的(罪过罪过)。查了地图,找个周末的时间去了一次,有点远,折腾的不行。到了之后,先进新东方教学楼感受了一下,在新东方的书店转了转,书很多,都不便宜。在新东方门口和街对面都有卖书的,拉着三轮车,很隐蔽,估计怕被查。和老板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买了写作、类比反义、数学、句子填空、蓝宝书,还有三本真题,忘了花了多少钱。不打算买阅读的,真题里有,拿来练就行了。红宝书没有买盗版的,得经常翻看,盗版的没翻几次估计就烂了,而且总得为自己的G留个纪念,盗版的就不好了。


有书之后,就开始准备G了。先背单词,同时准备写作。笔考在后面,算了算,作文考完之后还有五十来天准备笔考,所以不打算一起准备笔考。每天早上早起到考研自习室看单词,同时看看写作的材料。刚下来没几天,就临近期末了。平时比较懒,课虽然听了,作业虽然做了,但很多都是临时存储,过后就忘。GPA对申请来说也挺重要,尤其是大三大四的,不能顾此失彼。于是只坚持每天背红宝书,写作都暂时放下,专心准备期末考。期末考完之后,寒假了,背了几本GRE的书回家了。在家里基本也没怎么看,就背背单词,计划赶不上变化,回家之前计划的再好,回家之后还是会变的。寒假下来,红宝书看了不到一半,而且看完就忘,其他方面的都没准备。按这样的进度,我的G肯定完蛋。


开学之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拼命,旷了所有的课,整天泡在考研自习室里。单词坚持背着,写作的话,一边搜集材料、看范文,一边将作文题库浏览了一遍。看了一些范文之后,对作文的样式也有了一些了解,开始依葫芦画瓢,动笔练题。对于Argument,个人觉得比较容易入手,题目的逻辑漏洞不难找,关键是如何把逻辑漏洞表述清楚,同时阐明自己的看法,而且对行文的总体结构要有把握,虽然不能达到面面俱到,但要条理清楚,观点明确。这些通过范文可以学到,我就这样开始写第一篇Argument,比较顺利。对于Issue,看了北美的范文,打击甚大,我相信再练个几年我也写不出那样的文章来。既然这样,我就不强求自己了,从网上下了各种各样的写作文集,例如孙远,猴哥,GRE作文电子书等。个人对闪光句型、优美语句不感冒,也没去收集。和高中时写作文一样,搜集素材成了重中之重。于是,开始搜集别人整理的素材,自己也翻翻英语文摘,把一些认为用得上的例子摘抄下来。搜集材料花去了我不少时间,自己有时偷懒,就以搜集材料为借口,逃避练习,唉。现在想来,还不如踏踏实实练习,而不是搜集一些用不上(关键是不容易记,记不住)的材料。写了好几篇Argument之后,Issue始终都没有开始,等到自己都憋不住了,硬着头皮上。第一篇就难产,写得异常艰难,而且大大超出了允许的写作时间,心情跌到谷底。屡败屡战,调整了写作顺序,每天先写Issue,再写Argument,至少各写一篇。因为没有参照北美范文,写出的Issue都没有什么共同点,除了总分总的结构,句子上、观点阐述上都比较随性,没有条理,但是大部分文章都用了中间观点,即一分为二的讨论问题。Argument相对好些,基本形成了和北美范文一样的写作套路。练习过程中,我都没有限时,原想着等把Issue和Argument写作方法练熟了才开始限时训练,后来才发现,根本没有练熟的时候,以至于我的作文都是在无限时的情况下写的。每天除了背红宝书,练Issue和Argument,我还花了大量的时间熟悉作文题库,把所有Argument题目都看了一遍,并写了中文或英文的提纲,对于Issue,只列了一些高频题的提纲。现在觉得,熟悉题库还是很有帮助的,这让你不会在拿到题目时当场“昏厥”,至少心理上是有备而来的。机考前的每天,就这样过着,Argument和Issue各练了二十几篇。


终于等来了4月17号的机考,虽然Issue练的不咋地,但也只有硬上了。机考用的是台式机,我平时都用笔记本来练习,考试那天不大习惯台式机用的键盘,虽然自认为打字速度还不赖,但老打错字,弄得自己都烦。现在已记不得Argument抽到的题目,只知道当时看到题目就比较心安,因为列过提纲,有点印象。找了几个逻辑漏洞,就开始敲。比较紧张,敲的时候顾不上样式和结构了,也没去管每个论点阐述得是否清楚、有条理,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写完就行。这时候,就靠平时的训练积累了,练得多了,容易想出一些常用的句型。我凭着感觉,想到什么句型,就用什么句型。Issue的题目是关于政府该不该限制科学研究的(这个好像也是高频题之一,但我没练过,可惜了)。和练习的一样,一分为二,分两点阐述。在“不该限制”上,想不出具体例子,而且也没多少时间想,于是决定编一个,虽然出发点不错,但过于紧张了,编的乱七八糟,自己看着都不爽,无耐,总不可能删掉重新写,时间不多,let itgo。在“应该限制”方面,例子很多,我挑了个有关胚胎研究的,好像克林顿当总统是颁布了一个有关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法令。这个是我在新闻上看到的(本人比较喜欢看新闻),只看过中文的,英文的怎么办?只有用自己蹩脚的词汇来编了,这个比前一个容易多了,至少有点事实根据。就这样,脑子里想到什么写什么,只求能写完,不求写得好,多亏这样的策略,Argument和Issue都提前五六分钟写完,于是就利用这剩余的时间修改一些小错误。现在来看,多写多练还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得在限时的环境下来练习,让自己提前适应。别忘了,得用单独的键盘来练习。考完出来之后,整个人晕晕的,从南大出来,走了一段路,倒几趟车,回到仙林,开始下一阶段的准备了。


总结一下,Argument,熟悉题库,多列提纲,多做限时练习,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Issue,熟悉高频,有可能的话就写写高频的,多限时,至少列列提纲,同时想好可能用到的一些论据,多看新闻(每天的新闻何其多,合适的论据容易找,这比埋头搜集摘抄材料有效),考前再过一遍高频题。



漫漫留学路(三)— GRE之Verbal & Quantitative

机考结束,开始准备笔考内容了:Verbal和Quantitative。机考出来,也不知道好坏,暂时放下,好好准备笔考。笔考对工科生来说,相对重要一些。Verbal,俗称GRE的语文,包括句子填空、类比、反义、短阅读、长阅读,比较难对付;Quantitative考数学知识,说是有高中生的水平就够了。对于Verbal,我买了两本专项参考书(不算红宝、蓝宝),句子填空和类比反义,没有买阅读专项的;而对于Quantitative,我只买了一本黄皮书,里面都是考过的数学题,经过归类,据说是新东方的内部用书,不知真假。另外有三本真题,一本先留着,在最后一段时间模考时使用,其余两本当做平时的训练用书。


Verbal和Quantitative各有两个section,每个section的答题时间均为30分钟。其中Verbal每个section有38道题,句子填空7题,类比9题,反义词11题,短阅读4题,长阅读7题。30分钟答38道题,还得算上涂答题卡的时间,就算是平时的英语考试,如四六级,30分钟让你做38道单选题,加上涂答题卡,时间都不一定来得及。而且Verbal的难度比四六级高出了一大截,其中夹杂着各种题型,还包括两篇足以整晕你的阅读。


准备笔考不像准备AW那样揪心,写作文比较让人头疼,每天要做的事都比较固定,背单词,完成5个section的数学题,若干section的句子填空、类比反义和阅读。个人觉得,笔考就是需要大量的训练,熟悉考题类型,还有出题的套路,形成自己的答题习惯,从而提高答题速度,毕竟笔考的量挺大,时间上比较吃紧,此外得掌握大量的词汇,所以在准备这些专项时,单词的记忆工作不能放松。


句子填空,题目一般都比较晦涩难懂,需要一定的逻辑分析才能解答,而且题目和选项里都很有可能出现不认识的单词,单词应该是单选题的最大障碍,个人觉得。

类比的关键也在单词上,一个单词有多个意思,所以不仅要知道一个单词是什么意思,还要搞清楚题目里指的又是具体的哪个意思,此外还需要弄清楚两个单词之间的关系。单词之间可能出现的关系可以通过专项练习去了解,练多了就熟悉了,如果已经知道两个单词的含义,应该也能猜出它们之前的关系,然后在选项里找到存在相同关系的一组单词。多练习还是很有帮助的,有时间就该把考过的类比题做几遍,能记下来最好。

反义相对容易一些,关键也是单词,需要了解一个单词的常用含义,考前的大量训练有助于加深记忆,至少把考过的反义题都弄熟悉了。

短阅读篇幅较短,个人觉得比较容易,我比较喜欢做短阅读,一般情况下能全做对。不过短阅读里也常会出现不认识的单词,还有长句、难句,而且要回答问题,都必须经过一番逻辑推敲,比较有意思。但时间紧迫,多练习才是王道,提高阅读和解题的速度。

长阅读篇幅巨长,而且题材广泛,经常是通篇读下来,还不知道讲的是什么。长阅读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直接,不像短阅读要经过一些推敲,但长阅读篇幅长,而且生词、难句、长句都比短阅读多了许多,想在文章中找到问题涉及的部分都不容易。克服长阅读的关键在于如何既能快速的读完文章,又能找准题目涉及的内容。在练习时,我倾向于通篇阅读文章,把意思搞懂,然后再做题,当然是在没有限时的情况下完成的,一般七题中错一二题,偶尔会全对。


就这样,单项训练大概花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等所有单项练习(不包括阅读)都做完了,就开始练习整套的。经常是花上两三个小时,做了一份考题,2个section的Verbal和2个section的Quantitative。做完时,人基本就瘫在那里了,脑袋晕晕的。接下来,每天都做一到两套考题,同时花时间把做过的类比反义和句子填空复习几遍。不足的是,我都没有模考过,没有在限时的条件下练题,这也导致我在后来的考试中没能做完题目。


五十来天的时间很快就过了,到临考时,我还没有自己模考过。计科的一个女生问我是否模考过,她说她模考过很多次了,而且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弄得我有点紧张,我也不知自己当时为什么还能如此镇定,红宝背了等于没背,没记住几个,蓝宝一页都没翻过,类比反义也没记牢,句子填空马马虎虎,阅读没有限时训练过…只有Q练得得心应手,可能因为数学比较简单。


考试时,和同学提前到南大住下,第二天上考场,心情比较轻松。进考场后,先是一大堆的介绍,有点烦人,在那气氛下听什么都觉得烦。虽然考题是密封的,但透过封面页,还是能隐约看见下面的题目,闲着也是闲着,我就先看着这些题,想了一下答案。开考了,赶紧把刚才想出的答案写上。Verbal我答得比较慢(没有限时模考过,依然按平时的方式来答题),单词掌握不牢,不少单词都不认识。而且我一直恪守谨慎答题策略,不求速度、只求正确率(这样不用回头检查做过的题目,一定程度上节省时间)。第一个Verbal的大阅读剩下4道(好像)没有回答,连蒙带猜。进入Quantitative,比较顺利,提前答完,检查了一下。第二个Verbal答得比第一个还要紧张,在一道句子填空题和一道类比题卡主了,本该就此跳过,但没有,绞尽脑汁回想,浪费了不少时间,结果,到做大阅读时,一看,没剩多少时间,来不及看题再答题了,索性放弃,7道题全部猜了。第二个Quantitative有一道题花了不少时间,但因为答得比较快,也提前答完了。就这样,花了接近两个月时间准备的笔考结束了,Verbal马马虎虎,Quantitative应该没问题,考完了,不拍大腿,不再想了。


总结一下,准备笔考,单词的记忆得加强,多练类比反义并能记下,多练阅读和数学,熟能生巧,此外,很重要的,一定要在限时的条件下多练习。跟机考一样,我都没有限时训练、没有模考,这是考G最大的败笔,另一大败笔是没有正视单词的重要性,没有花时间提高词汇量(不是指红宝、蓝宝)。等了一个多月,成绩出来了,520+800+4.5,我想,如果我全力以赴,也许能考得理想些,不过这个成绩应该也够用了,能达到很多学校要求的门槛分数。
漫漫留学路(四)— IELTS

6月9日考完G之后,刚好到了期末,考完机考的时候因为报不上托福,就注册了雅思考试,9月22日的,但现在是期末,就先放放,先准备各科期末考,雅思可以在暑假的时候准备。为了考GRE,自己基本上把大三下学期的课都旷了,没去上课,作业很多都是抄的,实验课也都没去。但期末考试不能马虎,申请的时候还得看GPA的,大三学的又都是专业课,得好好对付。剩下一个月的时间,基本上都在看书,把各科上课的内容和作业过了一遍,总算弥补过来,期末各科好像都有80以上,个别90以上。


暑假了,带了几本雅思的书回去。带书回家的初衷是好的,但实际上看不了多少,一是静不下心,玩的东西太多,二是自己对英语比较有信心,觉得来得及。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一个月,到了八月中旬,是时候开始准备了。在家干扰太多,决定回学校准备,和考研的同学一起,有伴。从仙林搬到本部,得忍受很多东西,一是食堂,二是宿舍。食堂的饭菜,没几个吃对口的,经常在校外的饭馆瞎窜。正值夏天,我们的宿舍在顶楼,一天里有一半的时间沐浴在阳光里,酷热难当,而且没电扇。无奈自己买了个小风扇,夹在床头,每天晚上吹着风入睡。每天起来,就去主楼那自习,和宋,晓玲,松平他们一块,他们三都考研。本部没有饮水机,想喝个水不容易,每天喝矿泉水或饮料又有点奢侈,只得每天随身拎个热水壶,大夏天喝热水。那日子,回味无穷。


和GRE一样,我没有报什么培训班,相信自己能搞定这些考试。准备考试的参考书也很简单,真题+专项。真题用的是剑桥的,1-5的,答案用的是新航道的一本真题详解,具体书名忘了。专项的买了听力,写作和口语的,书名好像是《80天攻克雅思》。阅读的没买,还是打算用真题上的阅读来练。我的计划是,先拿专项和剑桥1-4来练习,最后留十天做剑桥5,模拟。每天的任务就是完成专项练习,听力,写作,阅读,还有口语。专项书里有80天的训练题,但我没那么多时间,所以一天完成书上几天的量。听力方面,专项里的听力是按类来分的题,有点难,说的也很快,刚开始做的时候,错的不少,后来慢慢调整,才好了一些;写作的,我基本按着专项里的要求,翻译句子,段落等,没有大的问题;口语的我就看看,没有说出来,早上起不来,早上会起来背英语的只在大一的时候(那时的自己真自觉,干劲十足);阅读的我比较不担心,做真题上的阅读正确率很高。这些专项练习很大程度上是让自己熟悉考题,熟悉内容,谈不上提高。每天的日子就这么过着,到最后十天,就开始限时练真题了(吸取教训),除了口语。模拟的结果挺满意,错的不多。


9月22日很快就到了,考点在东大,离南邮的本部不算远。我提前一天去东大踩点,看看考点在哪,考点没看到,倒被咬了几个蚊子包,硕大无比,东大真不友好。本打算考前一晚在东大附近找个旅馆呆着,走了半天,没找到旅馆,想想还是回宿舍住的,第二天早点起,打的过来。考试过程就不细说了,排队,进场,介绍,开考。考试过程中,自己感觉还是挺不错的,听力的绝大部分都听懂了,阅读有些问题比较没把握,作文比较赶,但也在限定时间内把大小作文给KO了。第二天,9月23日考口语。口语,我都没张口说过,但却没有根据地相信自己没问题。因为大二时上过英语辅修,那之前也没张口说过英语,但课上自己说的还不错。所以,我就想当然的认为,考试时我能随机应变,脱口而出。第二天到口语考点,在一栋很老很破的楼里,楼下聚集着准备考试的和已经考完的学生,还有他们的家人。一有人下来,大家就蜂拥而上,问问考了什么题目。我听了几个,其中一个是关于工作的。我当时没在意,只想最大限度的放松自己。进考场了,发现自己紧张到不行,唉,硬着头皮上了。命运爱捉弄人,我抽到的题正是有关工作的。先和考官对答了一些问题,难后考官让我谈谈一个人的那些因素对工作来说很重要。我尝试着组织一下我的答案,但因为很久没张口说了,有点紧张,说的有点语无伦次,还有重复,唉,那时就想,完了,没戏了。


考完了,有点狼狈,但很释然,没有其他考试了。走在东大的校园里,想着GRE,想着IELTS,想着接下来要做的,路很长,好好地走下去。最后的雅思成绩是总分7分,听力7.5(我以为会好一些),阅读8.5(我以为会差一些),作文7.0,口语,意料之中,5.5。如果口语再高个0.5,我就有7.5了,不过7分也够用了,不会影响我的申请的。
漫漫留学路(五)— 文书材料

9月22日考完雅思之后,休息了几天,之后就开始申请大作战了。大学的成绩有了,GRE和雅思成绩也有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准备文书,最基本的是Personal Statement(PS,个人陈述),CurriculumVitae(CV,简历)和Recommendation(推荐信)。和准备考试一样,这些工作还是DIY,不想找文书写作机构,个人对自己的英文写作能力还是有点自信。简历和推荐信样式比较固定,没有学校之分,准备一份便可以投往各个学校,不需要做特别的修改,个人陈述要求比较多,各个学校可能对PS的形式有不同的要求,而且有些可能不要PS,而要Essay。


简历是对你个人情况的终极概括,目的就是让别人可以通过简历了解你,所以简历的内容一定要有目的性,能够充分的展现你这个人,同时要保持简洁高效,不该添加的或者无关紧要的内容都不应该放在简历中。简历的页数,没有统一,有的人用一页,有的用两页,甚至更多。我准备了一页和两页两种版本的简历。一页的简历内容极为概括,两页的是对一页的扩充,是个完整版的。经过多番选择,最后决定在简历中加入Contact,Education,ResearchExperience,Skills,Course Highlights,Language Proficiency, Honors,Activities等信息。Contact里列了联系方式,包括地址,邮箱,和电话。Education写了就读院校,专业,学位,毕业时间。ResearchExperience里罗列了做过的项目和所完成的具体内容。大学里没做过什么项目,本来大四打算跟一教授做项目,好写进CV里,谈好了跟他做毕设,他也答应了。那时候已经开始帮教授翻译论文,但到毕设分配时,因为一些变故(内部斗争),我被分到了一个讲师底下做毕设,很无奈。没有项目,就只能写课程设计和编程课上做的程序和系统,略微粉饰。Skills主要写自己掌握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熟悉的应用领域等,这里也稍加修饰了一下。CourseHighlights罗列了一些重要的专业课成绩,没有全部挑A或九十几分的课,有些七十几分,八十几分的课也加了进去。成绩就不能作假了,实事求是。LanguageProficiency就写了自己的考试成绩,GRE和IELTS,总体还算好,不丢人,雅思口语除外。Honors列出了大学四年获得的奖项。Activities写了一些自己认为有用的。大学四年没参加过什么社团,所以没有丰富的经历可写,不过如果申请MS和PhD,这些信息也没什么用,make nodifference。最后我只写了两次出去当翻译的经历,都是学校组织的,一次是亚太电信组织(APT,Asia-PacificTelecommunity),一次是纽约理工学院(NYIT,New York Institute ofTechnology)。APT里都是亚太国家的人,虽然说英语,但各种口音都有,跟老印的英语口音有的一拼。NYIT那次来的都是NYIT的领导,校长,小蜜之类的。我和他们没怎么聊,倒是跟其中一个老师,印度人,聊了不少,还扯了申请学校和研究方向等内容。(PS:NYIT实在是烂,因为他们的那些领导很烂,一副丑恶的嘴脸。搞不清南邮为啥跟这种学校合作办学,瞎了眼了,失望。)


推荐信要求认识你的老师帮你写,一般都是找教授。我找了系里三个教授,两个给我上过课的,一个没上过课的。两个上过课的很爽快的答应了,没上过课的说跟我没什么关系,给我写推荐信也不合适。因为他名气大,我不想放弃,磨了一会,终于答应了。找老师写推荐信不难,难的是谁来写,怎么写。这些推荐信是给老美看的,肯定得是英文。教授们英文水平如何,不得而知,但让他们来写实在为难,能答应给我签个名字我就很满意了。让他们写中文,然后我来翻译?这也行不通,他们都是大忙人,而且哪怕有时间给你写,写出来的可能也不是你想要的。最后,征求了他们的意见之后,决定推荐信由我写,他们看过之后签字。三个不同的教授,推荐信肯定不能一样,琢磨了很久该如何写,不仅内容不能雷同,文章的结构和写作风格都不能相同(可能我想多了)。最后,决定用不同的推荐信展现自己的不同方面,一个展现自己的研究能力,一个展现自己的学习能力,一个展现自己的综合能力。按这个思路,写了好几个版本的,终于在第五版之后定稿,时间不多,不允许这样折腾。


个人陈述是最揪心的,也是自己所写文书中最失败的。个人陈述和简历一样,都得最大程度的表现出自己。但个人陈述比简历难把握的多,字数上也是有天壤之别。当时不知道如何写PS,就在网上搜了一些别人写的PS,看看别人怎么写的。PS的写作方法网上有很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得自己越来越迷糊。最后索性撇开这些所谓的范文,自己动笔写,把我想写的都加了进去,第一稿好像写了两千多个单词,三页word,严重“超载”。于是猛砍了一些,最后压缩到一千二左右。首先写了我的那些辉煌历史(想起来就遗憾),什么中高考,成绩排名之类的。接着讲进大学之后,没有被困难打到,努力学习,从理论学习到动手实践。之后,扯了自己做过的一些研究经历,其实就是课程设计和编程课。然后说了自己最近正在做的东西,毕设,还有项目云云。最后,表白了,为什么要读PhD,为什么觉得自己是这块料。后来想想,这样的行文,虽然内容详尽,但没有优美可言,很像CV,把自己扒光了,一条条的罗列出来。其中的句子结构和段落安排马马虎虎,因为都是自己写的,没有什么优美句子,也没有什么画龙点睛之笔,通篇看下来,平淡无奇,感觉像是在坦白罪行。即使最后效果不佳,但写这PS还是花了我非常多的时间,力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将它写到最好,写到无可挑剔。跟推荐信一样,PS也是经过多个版本之后才定稿。当时一起申请的人,有人先写出中文,然后翻成英文,这招其实不错,会产出一些优美的句子,还有无数亮点,当然得自己的翻译水平够牛;有人找网上的模板,然后依葫芦画瓢,这样其实也可行,借鉴别人。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找人互改,最好是英文水平够牛的人,已经在国外的更好了。那些申请的同伴好像都有人可以帮,我没有。现在想想,我的PS定位是对了,写得很实际,但是缺少亮点,没能将自己更丰富的表现出来。另外,我对内容的选择也有些失误,扯了些没用的,我想这和自己的经历有关,抑郁了好多年。


文书写作,申请大作战的第一步,我走了下来,不论优劣,不论成败,都是我自己努力付出得来的,知足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5-30 01:08 , Processed in 1.49289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