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3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学科竞赛与科学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大裤子 发表于 2012-12-8 17:55: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科竞赛与科学研究
2012-12-07 06:05
作为一个过来人,对这个感触很深,一直想提笔写一写,但是总感觉对这个问题认识的还不够透彻,无从下笔。今天和师兄关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得到了一些新的理解,在此分享
首先要说明,目前看来学科竞赛对科学研究以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确实是很有帮助的,以前老一辈的科学家,那时竞赛还没起步,所以大多年轻时候都没有搞过竞赛,所以相关度不太高,然后到我们这一代人,物理不太清楚,似乎离开学术界的比较多,就数学来讲,现在很多著名大学的助理教授以及副教授都是曾经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以上级别的。然后90年代早期的那一批人由于当时信息革命吸引走了一部分力量。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竞赛获奖者的心态问题,这就是巨大的失落感。高中时代由于中共长期强行把学科竞赛立为保送以及躲避高考的唯一方法,从90年代初期一直到21世纪前十年,学科竞赛在中国拔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只有这个才是最接近古代科举的制度,是层层选拔,乡试一直到殿试,89以后中国在国际上声誉很差,科学上也没啥拿得出手的东西,那个时候发现只有高中生能在国际舞台上独占鳌头,于是90,91年国际学科奥赛金牌选手回国后,基本都是红地毯,加江泽民李鹏接见,各种荣誉蜂拥而至,后来慢慢降至国家教委主任接见,再到90年代后期这些都没有了,但是集训队的人基本可以随便选最好的大学(数学/物理的后来放宽到还能随便选专业),冬令营的人基本都能保送北大清华等学校对应专业的系。客观的讲,竞赛确实是相当公平和有效选拔人才的手段,首先避免了高考要求的面面俱到,允许偏科,实际上搞竞赛的文科也都不差,不过避免了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次,竞赛是这样一种东西,就是成功的人,都是聪明+用工,而高考基本上不那么聪明的人足够用工也能成功。看起来竞赛是那么的好,但是就是这种好导致了一个最大的隐患。就是认为一个人如果聪明+用工就一定能成功,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运气,也就是美国人见面常说的Good Luck! 诚然,一个人要获得国际金牌,首先要入选国家集训队,但紧接着大家都是高手,没有说谁一定可以入选的。但是依靠竞赛,你有足够的聪明和用工混个保送一般问题是不大的。
这个问题一直到大学阶段仍旧没有发酵,一直到博士论文/科研开始才开始真正发酵,应为所有创新的东西都是最不可捉摸的,不是说聪明+用工就一定行的,运气在这些领域异常重要!这些涉及到创新的领域一般有绝大部分艺术,拍电影,做科学研究等。所以你看李安,他毕业作品还是获奖的,但就是六年没有正式工作,最多打打杂,基本上都要靠老婆养着,你能说他不聪明不用功么?其实就是没有机遇。
说的在本质一点,机遇什么时候会来,就是你用工了100分,你得到只有10,用功了500分,得到只有50,用工了900得到才90,用工到1000的时候上帝突然给你10000,把以前你所有的不公待遇,全部驴打滚的还给你,只不过你永远猜不透啥时候会发生。对公司里面上班的人来说,机遇来临差别没有那么大,不会达到100倍,一般来说机遇来了,你升个职,也就那么一点不同而已。在公司里面你用共100,可能被别人说坏话,同事侵轧,你只得到了50,但不会差太多,你用功,老板或多或少总能看到,你用功900总能得到450以上,不会像那些创新领域那么难存活。然而从事创新工作的人,可以说是没有老板的,或者说老板作用不大,你只有一个老板就是上帝,它通常很忙,看不到你这些,或者说是在故意考验你,要把所有前人吃不消离开后剩下的好处全部打包留给最后坚持到底的那一个人。
创新领域的回报的周期都是很长的,不是立杆见影的,而且运气特别重要,这一点很多搞竞赛的没有意识到。中国的高考制度是全世界最公平的制度,是GC D可以营造的一个温室,把孩子们看成是温室里面的花朵,保护的好好的,不让孩子们看到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不公平,随意性以及不确定性。现在随着官二代富二代的走红,这一点在中国正在改变。我读书时候这些二代在学校里是没啥地位的,普通老师也是想骂就骂的,因为那时最好的重点高中都是公立,赞助捐钱进来的人也还得夹着尾巴做人,地位最高的就是那些竞赛金牌选手,在有些学校,都是校长端茶的,一般到了集训队或者重 点培养的人就可以不去学校正常上学了。就是说GC D曾经把竞赛拔高到一个无以伦比的高度,而这些人走上社会以后就会特别失望。相反美国的社会比中国还是要更公平一些,但是美国大学升学确实还很看出身,你是富豪的孩子,捐了好多钱,一般总可以去好学校,当然分数也不能太差,就是说不公平在升学阶段已经体现出来,美国体会到的是一种不公平的渐变,中国孩子体会到的是一种突变,所以会受不了。
所以当搞竞赛的人发现搞科研时,聪明+用功不一定能够保证成功的时候,特别是科研成功已经不是社会上定义的成功的时候,就开始考虑转向了。这些人通常也不是啥*二代。于是这些人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金融界,在这里基本上就是聪明+用功可以保证成功,至少可以保证人生不失败,究其原因金融界讲的关系最少最公平,也不像北美的律师医生要求的家庭出身门槛那么高。
而美国,由于长期资本主义多元化的教育,让民众认为所有自我为中心的人都是成功的,其实窃以为这也是资本家们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让大家不要把眼睛都盯着他们赚大钱。所以美国聪明孩子在小时候很优秀但也从没有享受过人上人的感觉,成年后当然失落就不会很大,况求只要自己做的开心就是成功,当然都开开心心的做科研,不会去奢求过多的东西,这样一来自然离开科研的就不多。
同样由于学会如何去等待的因素,物理竞赛获奖的人似乎从初三开始搞得,高二高三就收获,获奖了,似乎更功利以及实用主义一些,数学竞赛从小学开始,收获周期相对更长。另外物理似乎目前发展更缓慢,所以似乎物理竞赛高级获奖者离开科研的人数较之数学更多。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离开科研的人,不要苛责太多,他们不过想追求的是不被运气所左右的绝对公平而已。至少就我认为开竞赛学校培训下一代人的思维能力比纠结于写点小文章,灌点水对社会的贡献要大,毕竟受过数学物理竞赛思维训练的人不管做神马事,比同龄人还是要更有优势一点。

陈青桃的日志http://blog.renren.com/blog/267683725/886874134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3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2#
我心飞扬 发表于 2012-12-8 18:32:06 | 只看该作者
有同感,抢个位慢慢看!
3#
信院彩云 发表于 2012-12-9 08:28:15 | 只看该作者
科研路漫漫。
4#
dummy 发表于 2012-12-9 09:23:43 | 只看该作者
跟着心和兴趣走,其他不必多想,

如果真是。。。,那么‘坚持’就不是。。。,水到渠成、量变到质变。。。
5#
神仙鱼 发表于 2012-12-9 09:46:58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很受益。。。
6#
天空 发表于 2012-12-9 16:06:14 | 只看该作者
“聪明+用工就一定能成功,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运气”
“从事创新工作的人,可以说是没有老板的,或者说老板作用不大,你只有一个老板就是上帝,它通常很忙,看不到你这些,或者说是在故意考验你,要把所有前人吃不消离开后剩下的好处全部打包留给最后坚持到底的那一个人。”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说着容易,做着难呀
7#
牛牛116 发表于 2012-12-9 19:30:17 | 只看该作者
分析透彻,很受益。
8#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2-10 10:10:10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文章,而且是少有的好文章。大赞!
思维的训练,有时是需要运气,才能兑现公平。但是,如果没有这种训练,这种超值的公平,便会永远失去兑现的机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6-21 07:52 , Processed in 1.65998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