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3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吴双:中国创新能力有优势吗?(摘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江上渔夫 发表于 2014-7-23 11:5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按:渔夫并不完全赞同该文作者的观点,起码没这么乐观。但是,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甚嚣尘上的今天,作者却另类地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这算不算创造力?),起码可以让我们看问题的角度能更开阔一些。

                                             吴双:中国创造能力有优势吗?
    5月28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在美国空军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时称,中国不足为惧,因为中国缺乏创新能力,“我们经常听说中国理工科毕业生的数量是美国的六到八倍,但是我谅你们也说不出一个来自中国的创新项目、创新改变或者创新产品。”
至于原因,拜登2013年5月13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时称,中国是不能“另类思考”或“自由呼吸”的国度,“他们的问题很大,他们缺乏我们所拥有的”,比如美国的大学、“公开平等的法律”系统、充满活力的风险资金市场及创造性思维。简单来讲,就是中国体制不行,不尊重人权,没有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自由。
人们之所以低估中国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在于对于“创新”的含义与当今时代的创新模式没有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在于对于中国创新的真实情况缺乏了解。弄清以上问题,相信能澄清很多误区。
“创新”可分为基础科学创新和产业创新。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代表着人类认识上的突破。但是,科研成果只有造福人类才有意义,于是需要应用这种科研成果开发出具有商业用途的产品投放市场,先开发出样品,然后不断改善工艺、降低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最终形成一种成熟的量产商品。这些中间环节都有创新的余地,姑且称之为产业创新,比如工艺创新、生产方法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等。简言之,基础科学创新是对事物原理和客观规律的研究和发现,是原始创新的基础、自主创新的源泉;产业创新则是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造福于人类。
明确这一点,可知人们对于中国创新能力的批评,一部分就是指责中国缺乏重大的基础科学创新,即不涉及商业应用和经济价值的纯粹学术创新。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的基础科学创新名单可以列得很长:中微子振荡、拓扑绝缘体、反常量子霍尔效应、量子通信、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水稻增产基因IPA1、“KD-90”超级计算机,以及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等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量子通信技术。(略)
不过,简单枚举毕竟不是一种强有力的论证方式,单纯罗列事实并不能呈现整体的图景。而且,拜登认为中国没有“创新项目、创新改变或者创新产品”,还涉及除基础科研创新之外的多种创新。因此,要弄清中国创新能力究竟几何,有必要弄清当代基础科学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模式。
当今时代是科技研发的“大科学时代”。“大科学时代”,指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越来越需要众多研究者的合作,一个项目所需的人员、资金、设备越来越多,相应地就更需要高度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大规模资金支持,二战前曾经是科研主流模式的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小组就能得到重要成果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大科学时代”的影响体现在工业领域,就是产品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一个最终产品往往是几百项甚至成千上万项专利、技术的集成。
因此,一国的基础科学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都取决于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科技人才的培养、资金投入的强度以及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同时取决于一国的工业生态(这关系一国的制造能力),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似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个人的想法再妙,没有组织、资金、人员和设备,也难出成果。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项目、互联网项目、“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都是典型的例子。在这几个方面,中国都在快速进步。
就科技人才培养而言,关键是数量和质量。2012年,中国R&D人员总量达到324.7万人年,连续五年居世界首位,占到全球R&D人员总量的29.2%。2013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达699万人,31%的毕业生拥有理工科学位,美国这一比例仅为5%。
人才质量难以量化,但至少中国的基础教育基础知识训练之扎实有目共睹。中国学生在2009年和2012年两次PISA测试中,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科目均遥遥领先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和美英法德等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相比之下,2011年美国被授予博士的人中有29%是外国人,工学博士中有52%是外国人,传统理科(不包括生命科学)博士中有39.6%是外国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毕业后就留在美国工作。
美国总体科技劳动力中外国移民的比例从1990年的14.13%上升到2000年的22.40%。大量优秀、廉价的技术移民使得本土美国学生学习理工科的动力和兴趣大减,纷纷选择金融、法律、管理等高薪职业(“土著挤出效应”)。
美国人引以为豪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技术移民,其本土科技人才的质量大可怀疑。而且,中国是美国科技移民的首要来源国,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内理工科职位越来越多,未来来自中国的科技移民很可能大幅度减少,甚至可能将美国第三大技术移民来源国韩国的技术移民吸引走,这无疑将进一步巩固中国科技人才的数量优势,并稳步提升人才质量。
就科研资金投入而言,2012年,中国R&D经费达1631.5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占全球份额由2000年的1.7%迅速提高到11.7%;研发资金占GDP的比重为1.98%,超过了欧盟28国1.96%的总体比例,高科技产出占全球份额也从2003年的8%上升至24%;21世纪以来,中国R&D经费年均增速居世界首位,高达17.6%,明显高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及英国等G8国家。
就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协调而言,中国的科研体制一贯被批评为“国家主义”,企业的技术创新作用不足,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之间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但是,“国家主义”在当今“大科学时代”恰恰是一种优势,它意味着较强的动员、组织、协调能力,可以集中、协调远超单个企业、院所的人才、资金、设备进行重大科技创新,即“集中力量办大事”,例如“两弹一星”、“神天对接”。
同时,中国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也逐渐凸显。2012年,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中,由企业提供的经费占74%,由政府提供的经费占21.6%。在全国研发经费支出总额中,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额占比从2000年的50%迅速上升至2012年的76.1%。
民营企业已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力量。在我国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中,民营企业所占比重从2003年46%上升到2010年的55%,同期三资企业从23%上升至26%,而国有企业则从31%下降至19%。以华为、比亚迪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不但在产业规模上迅速崛起,而且在创新投入上迅速提高,已跻身世界企业研发千强行列。
事实上,“神天对接”、“蛟龙”下水等国家主导的重大项目,清华大学颜宁团队的“饿死癌细胞”、中科大潘建伟团队的量子通信研究,本土创新型企业华为、中兴、比亚迪等的崛起,说明中国国家、院所、企业三大创新主体各自都有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就工业生态而言,在最终产品越来越复杂的时代,决定一个国家工业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这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完整性:能够生产人类全部工业品种类中的多少种;工业能力又与创新能力息息相关,它关系到一国是否能够独立将创新成果转化成实际产品,因为“产品才是创新的标志”。中国是公认的“世界工厂”,承接了世界上最多的制造业环节,这引起两个后果,一是大量制造环节会产生很多新工艺,工艺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2012年,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53.5万件,占世界总量的37.9%,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4.4万件,占世界总量的22.3%,仅次于日本。二是中国将创新成果转化成实际产品的能力比较强,即能够独立制造出从最高端到最低端各种创新工业产品。
相比而言,美国和欧洲最近几十年都经历了制造业向外转移、国内制造业空心化的过程,美国国内的制造业链条越来越不完整、难以连缀成网。例如,乔布斯就曾对奥巴马明确表示,制造iPhone、iPad的工作不会流回美国,并非因为海外工人的雇佣成本更低,而是因为牵涉整个供应链条,包括成百上千种配件的采购和组装。
    可见,中国在影响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都在快速进步,而且在某些方面具有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优势,如丰富的人力资源、充裕的资金保障,因此,尽管中国目前距创新先进国家尚有一定差距,但正如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中国创新能力步入先进国家显然只是时间问题,“中国缺乏创新能力”之论可以休矣。
原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jing-lue/2014_07_01_242630_s.s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楼主| 江上渔夫 发表于 2014-8-2 10:32:55 | 只看该作者
没人看么?挺好的文章啊
3#
头上飞过红蜻蜓 发表于 2014-8-2 12:49:46 | 只看该作者
地球人都知道“中国制造”,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中国创造”走了多远。——这句够深刻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楼主| 江上渔夫 发表于 2014-8-2 13:48:04 | 只看该作者
头上飞过红蜻蜓 发表于 2014-8-2 12:49
地球人都知道“中国制造”,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中国创造”走了多远。——这句够深刻

我的想法是:不妄自尊大(这种人恐怕很少),不妄自菲薄(这种人恐怕太多),一定要明白差距真正在哪儿,真正学什么,走自己的路,别将人家的砒霜当做自己的蜜糖。食品或许能够转基因,中华民族的优质基因不能在我们这几代手中给转掉!
5#
头上飞过红蜻蜓 发表于 2014-8-2 14:04:53 | 只看该作者
江上渔夫 发表于 2014-8-2 13:48
我的想法是:不妄自尊大(这种人恐怕很少),不妄自菲薄(这种人恐怕太多),一定要明白差距真正在哪儿, ...

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还剩多少?有人提到过,自明亡后日本等国就自认是中华文明的正统传承者而把中国看成夷狄。当时看了曾极度愤懑,可如今只剩下锥心的疼了。比照历史和现实,怎能够不妄自菲薄?
6#
日丽风和 发表于 2014-8-2 15:53:16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副总统拜登的讲话虽然听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但比较接近事实。————这是中科大前校长朱清时的评价。
7#
 楼主| 江上渔夫 发表于 2014-8-2 18:04: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江上渔夫 于 2014-8-3 22:42 编辑

鲁迅写过一篇众所周知的文章,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只要对民族前途有个正面的判断,咱们就没必要失去自信,跟着唱衰中国的言论起舞——人家正希望咱们这么做呢
8#
zheng579 发表于 2014-8-7 14:20:58 | 只看该作者
江上渔夫 发表于 2014-8-2 18:04
鲁迅写过一篇众所周知的文章,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只要对民族前途有个正面的判断,咱们就没必要失去自信 ...

言之有理,不能失去自信力。
9#
 楼主| 江上渔夫 发表于 2014-8-23 21:38:01 | 只看该作者
  2012年,中国研发(R&D)经费突破一万亿,大约是美国同期研发投入的40%。金融危机以后,从2008年到2012年的四年间,中国的研发经费增长了123%,平均每年增长22%,远高于同期GDP增速。而美国受制于金融危机和“财政悬崖”的影响,研发经费不会有较大增长,甚至有下降的可能。中国只需要从2013-2018年的六年间年均研发经费投入增加速度超过美国16个百分点,就可以在2018年实现研发总经费超过美国。这是以美元计价的对比,因此也需要把人民币升值的因素考虑在内。这一目标将很容易实现。

  也就是说,五年后,中国在经济总量超过美国、高等教育人才达到美国两倍的同时,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也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持续不断的人才培养和经费投入是卓有成效的。中国的科技实力迅速提高。在科技发明方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11年的报告指出,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专利申请国,占了全世界比例的1/4。中国的中兴通讯公司(2836件专利)超过日本的松下(2463件),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司申请人。排在第三名的则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华为,把它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高通公司挤出了前三。

  在科研理论方面,从2003年到2013年9月,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国际论文114万篇,年均增长率约12%,从世界第7上升到世界第2。在工程类论文索引(EI)收录的论文数量从2010年开始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1,被科学论文索引(SCI)收录的论文数量从2008年开始成为世界第2。十年内科技论文被引用数量超过700万次,排在世界第5位,比2004年的第18位提高了13名,平均每年进步超过1位。

  目前,中国国际论文发表数量是美国的三分之一,被引用的数量则只有五分之一。到2018年,中国国际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将达到美国的二分之一,被引用数量则将达到三分之一。差距依然明显,但毫无疑问将坐稳世界第二的位置。考虑到绝大部分国际期刊都是英文且大部分在美国发行这一不利因素,中国真实的科研力量应该比国际论文所展现出来的更加强大,则中国届时具备与美国抗衡的科研实力的预测应该并不过分。

  最近一两年,中国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的国际首创性成果,开始不断涌现。包括诸如世界首个半浮栅晶体管、首台量子成像三维相机、首台200千瓦层流等离子体束设备、首个拟态电子计算机、世界上运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2011年的天河1号和2013年的天河2号)等等。这在以前是从未出现过的。从科研论文发表的分布情况来看,各个主要领域都在齐头并进,并不是某个子课题单兵突击。这些首创性成果的出现,应该只是冰山一角,说明隐藏在水面下的实力已经积累的十分雄厚。2010年,中国在国际实验室合作组织(ILAC)互认协议框架下被认证的实验室数量超过5000个,居世界第一位。在经费和人才的支撑下,中国科研工作者经过多年持续学习和积累,已经到了在诸多方面赶超西方的临界点。未来五年,在高精尖领域中国首创的成果,将会出现爆炸性增长。

  世界主要国家每百万人口R&D研发人员数量       

  中国        2405
  韩国   5451
  瑞典        5191
  日本        5151
  美国        4650
  奥地利        4397
  加拿大        4368
  英国        4202
  德国        3950
  法国        3789
  俄国        3120
  西班牙        2800
  匈牙利        2303
  意大利        1759
  波兰        1679
  马来西亚  1643
  乌克兰        1253
  阿根廷        1178
  土耳其        892
  伊朗        747
  巴西        710
  哈萨克斯坦  652
  埃及        524
  南非        389
  墨西哥        386
  泰国        332
  委内瑞拉  182
  印度        137
  印度尼西亚  90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科技研发的井喷期,国际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2013年PCT专利年均增长29%,2013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3位,人均PCT专利在14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5位,今年1-5月份中国PCT专利又暴增33.6%。一大批新兴的重工业公司、高技术公司、互联网公司迅速崛起,包括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柳工集团、振华港机、奇瑞,比亚迪、联想、华为、中兴、小米、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等。近几年蛟龙入海、北斗导航、嫦娥奔月、天链通讯、天宫对接、天河二号、隐形战机、神盾战舰、高轨道反卫星、中段反导、高超音速导弹、高速铁路、智能电网、量子通讯等等一系列成就的背后是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
  目前中国的理工生总数约为6400万,其中大部分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而美国约为1800万,年龄分布比中国偏向老年化。毋庸赘言,这些理工生是维持一个国家工业运转和升级的关键人群,可以称为核心工业人口。中国的核心工业人口现在已经是3.6倍于美国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差距还在不断拉大,中国理工科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每年增长200万以上,美国仅为15万人左右。
  以航天系统为例,其各研发团队的平均年龄分别是:嫦娥团队、神舟团队33岁,北斗团队35岁,东方红四号团队29岁,卫星应用团队28岁。伴随中国经济实力的成长,这批大学生的将会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并拥有更雄厚的资金支持、更先进的技术支撑和更强大的工业基础。有了这批年轻人,未来中国实现产业升级是水到渠成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6-23 14:06 , Processed in 1.3892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