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 广义货币M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本帖最后由 麒麟2020 于 2025-11-15 16:52 编辑

广义货币核心定义
简单来说,广义货币它不仅仅包括立刻就能花的钱,还包括了“暂时不能直接花,但很快能变成钱”的资产。
广义货币的层次结构简单比喻:
  • M0:你钱包里的现金。
  • M1:你钱包里的现金 + 你银行卡里的活期存款(可以随时刷卡或取现)。
  • M2:M1的全部 + 你的定期存单 + 你的股票账户里的保证金(卖掉股票就能变成M1)。

广义货币的重要性
  • 通胀的领先指标:如果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持续大幅超过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GDP),通常意味着社会上“钱太多”,可能会在未来引发通货膨胀(物价普遍上涨)。
  • 整体经济状况的反映:M2的增速可以反映出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增速快,说明货币政策相对宽松,意在刺激经济;增速慢,则说明政策在收紧,意在为经济降温。
  • 金融稳定的风向标:过快的广义货币增长,尤其是如果这些货币大量流入房地产、股市等资产领域,可能会催生资产泡沫,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

世界各国的差异需要注意的是,广义货币的具体构成在不同国家略有差异
  • 中国:主要关注 M2 作为广义货币的代表。
  • 美国:美联储同时公布 M1 和 M2 数据,其M2的定义与中国类似,但细节有所不同(例如包括货币市场基金份额)。
  • 欧元区:欧洲央行还定义了更宽的 M3 层次,在M2基础上增加了回购协议、货币市场基金单位等。

目前中国和美国的m2:
重要提示:由于两国金融体系、统计口径和货币派生机制存在根本差异,直接比较M2的绝对数值意义不大
从绝对量看,中国的M2(按汇率换算后)远高于美国,大约是美国的2倍。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钱”比美国多一倍,更不能简单理解为人民币超发更严重,主要原因就在于统计口径和金融结构的不同。
深度分析与解读1. 中国:总量巨大,但增速相对温和
  • “钱”在哪里?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绝对主导,企业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一笔贷款发放的瞬间,就会同时创造一笔存款,计入M2。因此,M2高速增长是过去几十年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直接体现。大量的货币通过银行体系流入了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等领域,并形成了居民的巨额储蓄存款(占M2比重很高)。
2. 美国:总量相对小,但近期出现负增长
  • “钱”在哪里?美国的金融体系以资本市场(股市、债市)为主导。企业融资更多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这些活动不直接创造M2。因此,M2并不能完全反映美国社会的整体流动性。

为什么不能直接比较两国的M2绝对值?
  • 统计口径不同:如前所述,中国的M2统计范围更广,尤其包含了金融机构间的存款,这部分在美国是不计入M2的。
  • 金融结构不同(根本原因)
    • 中国是“银行主导型”:经济活动的货币化主要通过银行体系完成,因此M2规模巨大。
    • 美国是“市场主导型”:大量融资活动发生在银行体系之外,M2只是流动性的冰山一角。更应关注资本市场规模和影子银行的规模。

结论
  • 中国的M2:总量巨大是其金融结构的必然结果。当前的关键是增速放缓,反映出内需不足、房地产下行等挑战。政策重点在于如何提振信心,激活信贷循环。
  • 美国的M2:总量相对较小,但近期负增长是其货币政策快速收紧的结果,是美联储为抑制通胀而主动为之的“降温”信号。
简单来说,看待中美M2,不能只看“有多少”,更要看“怎么来的”和“往哪去”。中国的M2高是“存量”问题,是过去发展模式的积累;而美国M2的负增长是“流量”问题,是当前强力货币政策的直接体现。



中国美国的GDP增速:
深度分析与解读. 中国:增速稳健,但内需仍待加强
  • 当前表现:2024年一季度5.3%的同比增速超出了市场预期,实现了“开门红”。这主要得益于政策的提前发力,特别是在制造业投资和“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的强劲带动下。
  • 增长动力与挑战
    • 动力:政策支持下的工业生产强劲,出口表现韧性。
    • 挑战
      • 内需不足:这是核心问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特别是与房地产相关的消费(如家具、家电)持续低迷。
      • 房地产拖累:房地产市场仍在深度调整中,投资和销售数据下滑,对整体经济形成拖累。
      • 通缩压力: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低位运行,反映出社会总需求偏弱。

  • 未来展望:中国政府设定了2024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依靠财政政策(如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进一步刺激,并努力提振消费者和民营企业的信心。
2. 美国:增速放缓,但消费依然强劲
  • 当前表现:2024年第一季度环比折年率初值仅为1.6%,大幅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3.4%,也低于市场预期,显示出经济在美联储激进加息后明显降温。
  • 增长动力与挑战
    • 动力消费者支出仍然是美国经济的支柱。尽管利率高企,但稳健的就业市场和工资增长仍在支撑消费。
  • 未来展望:市场普遍预期美国经济将放缓,但“软着陆”(即通胀回归目标水平而不引发严重衰退)仍然是基线情景。关键在于劳动力市场能否保持韧性,以及通胀能否顺利回落。

核心对比与结论
  • 增速水平:从同比数据看,中国的经济增速显著高于美国(5.3% vs 2.9%),这符合中国作为发展中经济体其潜在增长率高于美国这个发达经济体的普遍规律。
  • 增长质量与阶段
    • 中国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期,面临内部结构性问题(房地产、地方债务、内需)的挑战。增长更需要政策的精准扶持和信心的恢复。
    • 美国则处于货币政策紧缩周期的末端,经济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其挑战主要来自如何平衡“抑制通胀”和“防止衰退”这两个目标。
  • 驱动因素
    • 中国:当前增长更多由生产和投资驱动。
    • 美国:增长则主要由消费和服务业驱动。

总结来说,中国经济在政策支持下保持着较高的绝对增速,但修复内需是当务之急;美国经济增速虽然相对较慢,但在高利率环境下所表现出的韧性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两者处于完全不同的经济周期和结构转型阶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5-11-15 19:34 , Processed in 1.29189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